最近短短幾天的時間集中閱讀了《意識光譜》《生命的不可思議》《樹之生命木之心之天卷》,還有今天收到的《踏入心靈幽靜》《一味》《脈輪全書》,這三本翻開讀了一部分。這些書都是翻開來就有很多文字想要劃下來一氣呵成讀完,太順暢了。有些書的議題內容是重合的,最近就是被引領著集中讀了很多。有些讀完是對思維力和腦力有很大的磨煉與提升,對那些艱澀的語言不再懼怕,甚至讀起來頗很上癮。今天第三次讀《生命的不可思議》,前面的幾章大概翻了翻,從第六章開始到最后的所有章節比以往兩次都更加吸引我讀到更多以前沒注意到的論述。
接觸克氏的智慧,她感覺似乎前半生涉獵過的心理學和宗教知識,以及從小到大體會過的人性深處的恐懼、暴力、沖突、絕望等等的苦難,為的就是借此能理解究竟真理。并著手翻譯克氏的書籍。
傾心于她的勇于不斷探索自我、生活和靈魂,她的真誠、通透和智者的胸懷。
透過文字,感受作者一路以來身心靈的實修證悟。也在此基礎上深刻理解偏理論化的語言,實踐與理論指導并行,慢慢地可以在生活的當下直接覺知到細微的差別和能量的流動,或者放下一切,主動覺知能量的產生。
就像克氏提出的的“無為之道”,當機緣成熟時,開悟的熏風會不請自來。總想抓住些什么,追求些什么,于是能量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耗損。然而凡是能抓得到、追得著的都不是真相,都只是我們認假成真的幻影罷了。雖然追尋也能帶來希望、快感,追尋也能滿足自小就有的征服欲,但追尋畢竟投射了時間感和未來的幻覺,故而忽略了當下的真相—真相包括內在與外在的種種情境,亦即內心或意識里的思想、情緒和身體的覺受,以及外在發生的事和各種關系的互動。
改變到底是什么?真有改變這回事嗎?還是只有在完全改變之后,你才能問這個問題?…改變意味著從現有的狀況轉向另一個不同的情況。這個不同的情況到底是現有狀況的反面,還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種東西?如果它只是現有狀況的反面,它就根本沒什么不同…譬如冷、熱,高、低,正中有反,反中有正,因為有對比,它們才會存在。然而凡屬于比較級的東西,即使有程度上的不同,骨子里的本質還是相同的,因此改變成相反的情況其實就是根本沒變。即使改變的舉動能帶給你一種上進的感覺,仍然是個不折不扣的現象。
當我們努力想要變成什么樣的狀態,心中其實充滿著想要變成某種理想狀態的欲望,這份欲望的本身就會令我們原地踏步。原來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提出的觀察—人類是顛倒的—指的就是人心中想要變得更好的欲望。
把所有的努力都放下,放下心中的時間感 ,只進行每一個當下純粹的觀察和聆聽。刻意修煉之中一定有“變成”的欲望,仍是陷在自我中心的活動里。只有在日常生活自然進行的活動中維持開放而純粹的看與聽,才有可能無為地領悟當下。聆聽的時候腦子里有沒有聲音,還是完全沒有任何噪音或雜念?假設你想表達某種超越文字的東西,但如果我不能完全安靜地聆聽,我就無法了解你說話的深層意涵。現在就是當下這一刻,里面盡是一些時間感和思想。
? ? ? ? ? ? 以上文字引自《生命的不可思議》
她用自己親身的探索告訴我們,生命是一種恩寵,但若沒有直探內心的勇氣,便不可能體會到生命的不可思議。只要敢于直面與探索并行動的話,都可以發現自己生命中與眾不同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