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魯克說過:書上沒有知識,書上只有信息,知識是在特殊的工作和行動中運用信息的能力。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作者華杉曾說過:學習是一種行動反射,不是為了曉得些知識,要切己體察,事上琢磨,落實行動,這就是知行合一,否則,讀書也是一種玩物喪志。
第一次看到這兩句話還是很震驚的。我以前的讀書也就是葉公好龍式的愛書,屬于另類玩物喪志,沉浸在自我滿足和談資里,沒有運用信息和任何實質進步,這兩句話算是徹底點醒了我,對于我來說,讀書有哪些意義呢?我想就應該包含寫作和早起,當然如果還有工作中的運用的話就更好了。
?? 凌晨4點半,困意全無,也許五一游玩后的興奮還沒過,于是立即起床想寫一寫文字:讀書心得或者所見所聞。
? ? 本人是個軍迷,尤其對二戰的書籍或者影視作品感興趣,最近閱讀了幾本,包括:《巨人的碰撞-一部全新的蘇德戰爭史,》(戴維.M.格蘭茨)、二戰德軍三大文件之《閃擊英雄》(古德里安),其中三大文件是華為任正非推薦的,《二戰大牌局-七強國的戰略博弈》,《二戰信息圖-數字化全景透視第二次世界大戰》總體來說,從不同視角(蘇方檔案、人物傳記回憶錄)兩方面看80多年前這場蘇德戰爭,還是感觸良多的。
? ?先摘幾段書中的原文重溫下精彩篇章,《巨人的碰撞》:1942-1943年,租借物資大量涌入蘇聯,美國、英國、加拿大提供大量鋁、錳、煤炭和其他材料,以彌補蘇聯因1941年德軍占領而造成的損失。除原材料外,盟國還輸送了3400萬件軍服、1450萬雙靴子、420萬噸食物,以及11800套火車頭和車廂。還包括40.9萬輛載貨卡車和4.7萬輛吉普車,租借卡車使紅軍的一個重大缺陷得以完善——哪怕突入德軍后方,也無力為機動部隊提供補給和進行維護保養。如果沒有這些卡車,蘇軍在1943-1945年間發動的每一次攻勢都只能到淺層突破階段即告暫停,德軍也就有時間重建防御,從而迫使紅軍再實施一次經過周密準備的突破戰斗。(第十章P216-217)
正如本書第一版所言,過去總有這么一種說法:德軍就像一柄輕劍,是被設計來干凈利落結束戰爭的,卻因不斷遭到蘇軍這樣一根粗制濫造又十分巨大的短棍往往十分笨拙的反復打擊而變得不再鋒利。
如前文所述,紅軍作戰技巧和戰斗力提升迫使德軍指揮官在行動中更加謹慎緩慢,而希特勒反將其視為畏葸不前、抗命不遵。如此一來,在斯大林開始將權力下放給予下級更多信任的同時。德國獨裁者(在哈爾德支持下)卻走向了反面,剝奪了野戰指揮官們自由行動的權力,降低指揮彈性只會使德軍更難以對抗作戰素養日以提高的蘇軍。(第八章P169-171)。
《閃擊英雄》:在1929年這一年,我逐漸確定了一個理念,坦克無論是單獨使用,還是與步兵一起使用,都不會具有決定性意義。依據我對戰爭史的研究結果和英國人的演練,以及我自己利用模型進行演練所獲得的經驗,我堅信,除非其他兵種也具備與坦克一樣的速度和越野能力,坦克——這種一直被視為只能支援其他兵種的兵器——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的效力。我認為,在與所有兵種的協同行動中,坦克必須排在頭等位置,其他所有兵種都必須位居坦克之后,處于輔助地位。把坦克塞入步兵師的做法是錯誤的,必須組建裝甲師。此外,還應當在裝甲師中編入各兵種,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裝甲師的效力。(第二章 德國裝甲兵的建立)
5月26日,我發表了一個文告,對我勇敢的部隊表示深切的謝意:“第19軍的將士們!在法國和比利時的戰斗的17天已經過去,我們已經離開德國邊界向前開進了600公里,到達英吉利海峽和大西洋。一路上你們貫突比利時的要塞工事,橫渡馬斯河,在著名的色當戰場上突破馬奇諾防線,占領重要的斯托訥高地,勢如破竹的攻占圣康坦和佩羅訥,又在索姆河下游亞眠和阿布維爾與敵人應用作戰。而占領海岸要塞布洛涅和加來等海峽港口,則是對你們英勇行動的加冕。
我曾要求你們48小時不睡覺,你們卻堅持了整整17天之久。我曾強迫你們不斷前進,不要顧及來自側翼和背后的威脅,你們毫無懼色,勇往直前。你們以模范的自信心和必勝的信念,舍生忘死地貫徹了每一道命令,德意志為有你們這樣的裝甲師而自豪,而有幸指揮你們也是我的幸福,我們滿懷崇敬之情紀念我們已經陣亡的同志,他們的犧牲絕不是沒有意義的。讓我們做好一切準備去迎接新的任務吧,為了德意志和我們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 古德里安(簽字)(第五章 希特勒下達后果嚴重的停止命令)
? ? 因為篇幅關系僅羅列幾處原文,幾本書中精彩的語句很多。讀喜歡的題材、優秀作者著作、豐富的數據或數字等,無疑會增加讀書的樂趣,也會讓我們持續的讀下去。正如開頭名言所講,我認為讀書最主要的目的是指引行動或解決問題,比如讀書讓我對早起寫作或運動產生了持續行動,又比如讀書解決了我焦慮煩躁的問題,讓人更加平靜穩重,講話更有邏輯性和說服力等等,總之讀書不是為了比談資或炫耀。下邊就談談這幾部書和二戰的心得體會。
1.采用創新元素或特別視角解讀的歷史著作,閱讀體驗讓人眼前一亮。二戰的書籍、影視作品汗牛充棟,研究二戰的專家、作者、軍迷人數非常多,我認為《二戰信息圖》和《二戰大牌局》這兩部著作是很有特點或創新的,前者是用大量圖表、圖例、比例關系、地圖、數字等豐富可視化元素展現二戰,效果更加直觀透徹,大人、青少年都適合閱讀。它與傳統的文字講二戰或圖文并茂大不一樣,是一種組合式的創新。
《二戰大牌局》這本書也很特別,一般二戰書籍都是講述“是什么”,這本書講述了很多“為什么”,尤其是7個強國(美、蘇、德、法、英、日、意)之間的利益博弈,大國政治家的對賭、利益交換、勾心斗角等等,非常精彩。總之,上牌桌是需要有籌碼的,美蘇無疑是賭上的最大玩家。僅看書目錄名稱就很有水平,蘇聯:震撼歐亞的外交魔術師,美國:轉動全球的離岸平衡手,日本:死于制度內傷的東方土豪,德國:為美蘇爭霸奠基的國際縱火犯,英國:落日之路上的日不落帝國,看完之后你會發現,蘇聯外交手法讓“慈父”發揮到了極致,為什么要與德日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為什么原子彈投下那幾天,俄國人才突然向日宣戰并出兵東北?慈父在雅爾塔與另外2巨頭展開了怎樣的博弈,獲得了哪些重大利益?德國“小胡子”的背信棄義給自己和第三帝國帶來了哪些的致命后果?等等,看完了這本書你會對以上問題有透徹的了解,二戰國家之間的博弈不是雙方的,二是多方的、復雜的博弈,既有政治意識形態的交鋒、又有經濟利益的交換,就看誰的籌碼多和誰更有戰略和政治智慧。毫無疑問,以慈父為代表的蘇聯獲得的最大的利益,有時在想,當年雅爾塔會議期間如果羅斯福總統不出賣中國的利益,二戰末期把超過100萬噸物資(武器、卡車、油料、糧食等)不給蘇聯,而給中國,由后者殲滅東北日本關東軍,在復制一次中國遠征軍在印度萊姆伽訓練營的情形(美國出裝備和彈藥,反攻緬甸的場景),如果這樣的話,有大量美式重武器,剿滅關東軍傷亡有多大?外蒙獨立、東北港口和鐵路經營權割讓就不會發生了?這只是一個設想,就像這本書講的是二戰7強國的博弈,并沒有把中國加進來,因為中國那時不能算強國。所以,所以,那時利益劃分主要由三巨頭說了算,中國沒有談判的籌碼,羅斯福為了減少美國軍隊傷亡和盡快消滅日軍,所以只能請蘇聯出兵最快結束二戰,而不會考慮他國利益了。
2.“讓能聽見炮火的人來呼喚炮火”,這是任正非講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讓一線直接做決策。在《閃擊英雄》里,古德里安是閃電戰之父,一線杰出將領,功勛卓越。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計劃實施后,大后方的小胡子對戰場前線決策粗暴干涉,下達了一些不切實際的“不準后退一步”的命令,損失大量兵力和裝備,還撤掉了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重要將領的職,剝奪了野戰指揮官們自由行動的權力,導致德軍節節敗退(可能多方面原因導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對面的慈父雖然在基輔戰役中也下達不準后撤命令,導致65萬蘇軍被俘虜,但是后期充分下放權力給高級將領,不再生硬干涉前線決策,一步步把蘇軍帶向了勝利(勝利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不論是戰場上還是職場上,還是生活中,只要認準這個人的品德與才華,就應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戰場上的后放領導者可能更多需要關注工業產能、后勤補給線、各方關系等,而不是干預前方策略,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也是這個道理。
3.拋棄舊觀念并開創全新作戰方式,兵種間協同配合,主次分明,戰果最大化、損失最小化。正如《閃擊英雄》古德里安所介紹的坦克的使用方法一樣,它是未來戰爭的主力,不應該單獨放入步兵師中,而是形成裝甲師集中力量使用。我們今天看他上述觀點覺得沒什么,但是放在近100年前,能講出這樣的話還是很創新的。我們看歷史可能總容易犯一個錯誤:馬后炮評論,或者是站在上帝的視角。想想那個時代是上世紀20-30年代,流行的是一戰時的戰壕和大炮的觀點,是靜態作戰的理念,在那樣的背景時代下,能夠與主流觀念相反并提出坦克師機動作戰理念還是很先進的。事實證明,集中使用裝甲師殲敵戰果之大,速度之快,是所有人沒想到的。這一點在1940年西歐戰場,尤其是1941年蘇德戰場上得到了應驗,一場戰役(基輔、明斯克)幾周或1-2個月之內俘虜敵軍幾十萬,那時空中力量、地面摩托化軍、炮兵和步兵都得協同配合裝甲師作戰。試想,如果不是采用閃電戰,如果不是裝甲師大放異彩,如果是步兵、炮兵為主力,打成持久消耗戰,那樣損失會更大,勝負也更難料。其實,上述對我們現代工作體系也有啟發,企業機構做事靠團隊配合,分工明確,有主有次,有時工作方法和工具使用都需要創新,最終的效率和結果都很重要,和戰爭是一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