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觀】
我們的設施年輕,整個經濟狀況也顯得很年輕,在這種年輕的語境和氛圍下,我們也是特別崇尚年輕的。
在中國,是有年齡鄙視鏈的。
最近中國過去十年經濟發展很快,所以人也變成“易耗品”,報廢周期很快。
投入市場是22歲,甚至有些研究生畢業24、25歲,到了35歲的時候,如果你還沒混出來,基本上就被邊緣化了,就廢了。
很多人的心態就覺得,如果35歲我還沒混到個什么樣子的話那就廢了,也覺得沒有什么前途了,也不踏實。
中國出現這種勞動力成為易耗品(梁:快消品)的這種現象,在中國是有它特定的原因。
比如說,在制造企業里頭,有的他16歲、18歲進去,在那干個5年,企業就嫌他們成本高了,因為你年齡越大,你要拖家帶口,你要結婚啊,這點工資他會覺得低了。
再一個就是,源源不斷的這些年輕的勞動力都等在那個工廠門口,來等著招工了。
他們一到25歲的時候,工廠里頭的這些人他們自己都覺得自己老了。
而他們做的工作其實都是最簡單的,他不需要太多的經驗的積累,他不是技工。
中國那么多的年輕人在送外賣,雖然收入也不低,因為可以搶,有補貼,有些收入過萬的。
但是這個事情其實有點危險!
這個國家最好的年齡的年輕人如果都去開出租車、都去送外賣、都送快遞的話,當他們再老一點的時候,30多歲送不動外賣的時候,他們怎么辦?
所以他們其實是在吃青春飯。
就像采茶的時候那個尖兒給掐了。
被企業把他最好的那一個年齡段給掐了,剩下的那就是走下坡路。
還有很多年輕人覺得出去工作也麻煩,不如在家里面直接做網紅。
是的,在家里面做網紅的確掙錢,比同學、比老師、比父母都掙得快得多、好得多,而且沒有那么累。不用擠公交車,把臥室支塊布,挺好的,但是如果再過個三年五年,他其實沒有升級啊,他這個產品他的能力沒有升級!
他就是選擇了這樣一個吃青春飯的職業。
不管是做網紅還是送快遞,還是去工廠打工,其實已經另外做了一個選擇:
那就是等著年齡稍微大一點的時候就被淘汰,或者說被邊緣。
這里頭具體的原因我們剛才已經分析了,中國是一個快速發展的,勞動力供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還是很充足的。再加上互聯網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使得企業采取了這樣一種“掐尖”的、在年齡上偏執的這樣一種用工方式。
但是這里頭隱含著一個危險,一個是這些人就像王朔說的:年輕有什么了不起,誰沒年輕過?你老過嗎?
其實人生最終還要看下半場;
第二個,我們不管是在制造業里還是在互聯網里,都是有大量年輕的勞動力,精力旺盛,也有銳氣,最重要是吃苦耐勞,可以加班到十二點、到一點!
就是我們中國的競爭力,正是有這種特征的勞動力,支撐著我們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但是這種經濟的底蘊可能是有問題的。
簡單的說,在美國、在歐洲、在日本,我們都能看到,這些勞動力的主力往往是中年人。而在我們看來,這個國家的經濟是有問題的,難怪他們的經濟不如我們有活力!
但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你的經濟有沒有底蘊,差別在哪里呢?
就是你的勞動力他的知識、技能,這些構成他競爭力的那些東西里,有沒有一種我們以前說的“與時間做朋友”的那種素質?
你是綠茶還是普洱茶,你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會越來越貶值呢?還是隨著時間的增加你的價值在增加?這個很重要。
很多人之所以陷入到油膩,有兩種。
一種是比較成功的,掙了點錢,掙了點地位,然后志得意滿,固步自封,就炫耀那點在年輕人看來很可笑的那種東西。
還有一種就是完全放棄。
這兩種都可以叫油膩,就是自暴自棄,不思進取,自甘墮落。
還有一種隱形的油膩,就是年紀也不小了,想做的事情卻是迎合年輕人。
雖然他好像也蠻積極的,但是他沒有看到,其實跟他同齡乃至于比他更大的一那群人,仍然是很有消費力和價值,也是值得尊重的。
問題在于,我們不能夠對自己長期積淀下來的那個專業有所專注。
這種人自甘墮落也好,志得意滿的追求包漿感也好,還有那種雖然已經52了,但還是老扮演出一種25的那種感覺,主要是style那種狀態。
這背后都有個問題,就是他沒有可以務的正業。
或者說他沒有找到一個自己可以挖井汲泉的那么一個地方,他不停的再往里頭精進,能夠讓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讓自己的價值再提升。
就像有的年輕人實在沒有什么好炫耀了,就炫耀自己的年齡。
說實話,一般這種年輕人也是沒有什么特別明顯的特長的。我見過那種很有特長的年輕人,90后甚至00后,他根本不再炫耀他年齡的年輕,因為他有絕活。
同樣的道理,當你老了,覺得自己已經成為弱勢人群了,這本身是因為你沒有一種可以持續增長的能力和資本。
所以你就會要不自暴自棄的,要不用一種志得意滿的這種狀態來安慰一下自己,或者在別人面前表現出某種價值感,或者我干脆就去迎合、去諂媚年輕人。
說白了,都是無正業可務,沒有真正可以精進的地方。
因為沒有這種精進,內心里頭就沒有一種安穩感,這種狀態就很容易陷入到油膩的狀態。
有一部電影叫《解憂雜貨店》,在這部片子里,就讓我看到了一種不管是年輕人還是中老年人,他們都會一直在秉持著某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他活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序列里面”,大部分的人都還是了解他的歷史的。
現在很多偽青年人,在中國大概在35歲到55歲之間的這樣的一群人,有一個共同的焦慮。這個焦慮我覺得從我身上講起吧,主要還是讀書讀得少。
讀書讀得少了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在歷史上應該可以扮演一個什么位置,一些新的概念和名詞出來之后就很容易亂了陣腳。
但其實當你沉淀下來,你會發現,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東西天變地變道不變的。
現象總是在變,但是有一些不同的崗位里面的那些人的狀態,是一直有一股精氣神可以保持下去的!
很多傳統行業,無論是制造業、影視劇編劇行業或者其他的,其實這個行業積淀不深,這個池子還是不夠深的,因為很多行業都是重新開始的。
所以很多中老年朋友他本身在這個里面沒有師傅,沒有真正意義上有絕活的師傅。所以他很快就覺得自己老了,因為他上面沒有一個很厲害的老師在那里頂著他,他很容易就覺得自己老了。
可是像中醫行業里面很多人就沒有這種感覺,為什么呢?
因為這個行業還是有些老師傅的。
而且他還是越老越值錢!
所以我是從這個行業里面觀察到一件事情,比如說你在一個制造業,這個廠子已經有一百多年了,你現在是四五十歲,但是你的老師還在努力學習,他已經七八十歲了。你是不會覺得自己老的,你也沒有包漿感的。
因為他還在那。
你如果是在一個不是單一能力的那樣一個行業里頭,而是強調能力的光譜,無論是年老的、中年的、還是年輕的,各就各位,都在為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技藝在拼命奮斗——
這個時候就是:凡專精一藝,必有動人處!
這個動人就超越年齡了,你如果不專精一藝,唯一動人的就是你的年輕。
說到此處再補充一句,在中國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中年男子包漿感,我覺得剛才提到的有一種人他的危害比較大。
是什么呢?
就是早年運氣好,能夠買了幾套房子。你知道在美國,你混到四五十歲、五六十歲的時候,你未必能夠因為某一個歷史機遇,財富上一下子比同齡人多很多錢。但在中國,因為這種人他可能做了一個廠子,或者當你買了幾套房子或者怎么樣。
他其實是努力和不努力差別也不大,他的專職工作里面那個感覺已經不大了,所以他就自然而然的會煥發出這種油膩感。
同時,因為他們的存在,跟他同年齡的但是當時沒有買房子,或者沒有跨過這個階層的那些人還在努力工作,就一下子變得很絕望。
因為是同班同學嘛,就變得很絕望,所以就自暴自棄。所以他的背后其實還有很復雜的這種原因。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性,就是這些年我們比較強調消費主義,消費者的角色變得很重要。
那年輕人,在消費過程當中他容易沖動消費啊,他在網上消費的行為比較熟練啊,你知道這幾年中國的消費基本上是網絡消費帶動的,而網絡消費基本上是從年輕人帶動的。所以因為網絡營銷和網絡銷售平臺的發達,導致年輕人成為這個戰場上的主力,所以讓所有的商家都在強化年輕人的價值。
而那些傳統行業,各個行業里面沉淀下來的中年人,有價值的、有信仰的、甚至是有定力的人呢,被我們的意識光譜沒有照到!
大家也不討論他,于是那些在各個行業里面、每一個單位里面的這種中年男人,都有意無意地被這種社會暗示所摧殘,所洗腦,最后呢就自暴自棄!
這個情況其實講出來之后,我覺得可能再過若干年時間,當這個社會變得更加成熟、更加穩定的時候。當我們的GDP不再是7,可能以后新常態4、5、甚至3的時候,慢慢的有可能再過20年、30年,不一定每年保持這么高嘛,可能到3%已經是相當穩定的數字的時候。
那個時候,今天20、30歲的年輕人,30、40歲的年輕人,到50、60歲他們還需要工作的時候呢,他就慢慢呈現出了那種穩定感和尊嚴感和平衡感,這個事情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當然對于我們來說,最重要還是:君子務本。
還是要有一個自己長期可以鉆研,并且可以往深里面去學習的一樣東西,這個東西可以讓你永遠保持青春。
就像很多老的藝術家一樣。
他之所以青春年輕的原因,是因為他到90歲他仍然面對的一個繪畫或者音樂,他仍然覺得永無止境,有可以追求的樂趣。
有了這種樂趣,他的年紀才會真正可以超越他的包漿感。
來源:
《冬吳同學會》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