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申賦漁《一個一個人》 有感
1990年,我出生在四川西南某著名貧困山村。
2009年,我懷揣某著名大學錄取通知書踏入這座城。
2017年,我在北京三環邊,看萬家燈火流淌,不知前路何方。
這不是最好的時代。身下的城市,房價只是一個數字。生活繞著這個數字打轉,無數的小人物繞著生活打轉。
1979-2012,社會劇烈變革的33年,滾滾的車輪無情攆過,一個一個人,慢慢老去。他們中的很多人,甚至沒有名字,但他們的故事,慢慢定格,在這幅歷史的長卷里。
作者的33年,從小學三年級到女兒念小學四年級,仿似一代人的縮影。那個年代,社會變化很快,而生活似乎又很慢。年輕人也曾沒有方向,前路迷茫。但也許正因為沒有固定的方向,反而有很多彎路可走,慢慢溜達,得以看到沿路更多的風景。
我們這一代人,跨越了這日新月異的二十年。詩和遠方早已遠去,留下蒙蒙的背影。有了一條既定的道路,每個人都盯著終點,發足狂奔,生怕被落在后頭。每一天都是焦慮,不安,甚至是暴躁。
如作者所言,「在歷史的大劇面前,個人的起起伏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卻偏偏因為宏大背景的襯托,更加難以忘懷」。這起起伏伏的人生,雖可忽略不計,但一旦「社會狀態下的我,我內心的我,分裂開來。這比以前的不認命,還痛苦」。
北京是大江大河,我們是水里的魚,漂著漂著,就遇見了同類,或擦肩而過,或同行一段。然后,一些人從此相忘于江湖,再次相見,滄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