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寫世界藝術史的兩位藝術家~【杜尚】【卡特蘭】
也許我這么說你不一定能理解,為什么杜尚和卡特蘭能改寫藝術史?那么我們就來看看,為什么?想要知道為什么就要從當時的藝術史背景開始了解了
人類藝術史分為:原始美術(約300萬年前起)、古典美術(約公元前一世紀古羅馬前古典或17世紀初法國后古典——19世紀末);現(xiàn)代藝術、后現(xiàn)代藝術(Post-Modernist Art,約1960——1983,鼻祖被指證為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當代藝術(Contemporary Art,約1983——;鼻祖被指證為森達達Sen Dada)
【現(xiàn)代主義藝術】
【時代背景】
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jié)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給藝術發(fā)展帶來激烈的競爭。因此現(xiàn)代藝術家必然要創(chuàng)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xiàn)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
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改變了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生活節(jié)奏。美術作為商品走進市場,給藝術發(fā)展帶來激烈的競爭。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類的眼睛延伸到宏觀與微觀世界。因此現(xiàn)代藝術家必然要創(chuàng)造和選擇新的藝術語言去表現(xiàn)自己所認識的新世界。從此藝術不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主觀世界的表現(xiàn)。 現(xiàn)代美術的產生和發(fā)展是沿著必然規(guī)律運行的,西方藝術自遠古產生始就注重實用、物質性的再現(xiàn),經歷不同時代的發(fā)展和完善,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已達高峰。當照相術發(fā)明,再現(xiàn)的寫實主義繪畫已被攝影部分取代,繪畫必然另擇其路,由再現(xiàn)走向表現(xiàn),由寫客觀物質的形態(tài)走向表現(xiàn)畫家自我內在精神為追求。繪畫自產生起就以為別人服務為宗旨,原始社會為實用,后來為神、為人的生活、為政治斗爭等服務。西方藝術家宣稱他們不再為誰服務,藝術就是為完善藝術自身而獨立存在。因此藝術的價值觀與傳統(tǒng)決裂了。所有這一切都是隨著社會發(fā)展、思潮的演變,緩慢地由量變到質變的。
藝術在此之前我們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是能夠看懂藝術的。比如文藝復興的宗教藝術,寫實派,架上繪畫。包括印象派,版畫,綜合材料繪畫等等。我們都有一個大致的評判標準與欣賞準則。只到后來的觀念藝術我們開始看不懂藝術了,比如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
【觀念藝術】
觀念藝術關于觀念和意義的。這種藝術具有各種形式:日常用品、攝影照片、地圖、錄像、圖表,特別是語言自身。這些形式常常也會結合在一起。
【時代背景】
觀念藝術(Idea Art),興起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的西方美術流派。摒棄藝術實體的創(chuàng)作,采用直接傳達觀念,使用實物、照片、語言等方法,把一些生活場面,在觀眾的心靈和精神中突現(xiàn)出來。觀念藝術的美學追求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其一記錄藝術形象由構思轉化成因式的過程,讓觀眾把握藝術家的思維軌跡;其二通過聲、像或實物強迫觀眾改變欣賞習慣,參與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語言是觀念的物質媒介。觀念藝術最初的表現(xiàn)樣式與語言密切相關,它被陳述,同時可以無數(shù)次的重復。
反傳統(tǒng)藝術的杰出代表人物有很多,這里特例提到杜尚和卡特蘭。首先先講一下杜尚,是從時間點上來先說的他。
【杜尚】
馬塞爾·杜尚(法語:Marcel Duchamp,中國大陸翻譯為馬塞爾·杜尚、臺譯杜象,全名亨利·羅貝爾·馬塞爾·迪尚(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1887年7月28日-1968年10月2日)。他是一位法國藝術家,二十世紀實驗藝術的先鋒,對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的西方藝術有著重要的影響,是達達主義及超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之一。
馬塞爾·杜尚 (Marcel Duchamp,1887-1968),紐約達達主義的團體的核心人物。出生于法國,1954年入美國籍。
1916 年到 1943 年這段短暫的流行期間內,達達主義激烈地散播非理性與反藝術思想,杜尚把簽名與標題置于瓶架或鏟雪機,小便池之類物品上,然后當成藝術作品展出。
后來觀念藝術家從M·杜尚展出小便池制成品《泉》得到啟發(fā),觀念藝術表現(xiàn)手段開始多樣化,只要創(chuàng)造者主觀上認為是藝術的東西,都可作藝術品陳列出來。
在1905年,18歲的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為了逃避服兵役,裝模作樣學畫版畫,成了一名藝術家。沒有人料到,這個的青年人會成為改寫西方藝術史首屈一指的大家。
他的出現(xiàn)改變了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進程。可以說,西方現(xiàn)代藝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西方藝術,主要是沿著杜尚的思想軌跡行進的。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關鍵。
杜尚最重要的貢獻是“現(xiàn)成品”藝術。雖然從世俗的角度看,把現(xiàn)成的工業(yè)產品或是其他物品擺到美術展覽會上是荒誕不經的,但事實上這卻改變了人類對藝術乃至對世界的整個看法,人們開始質疑傳統(tǒng)價值觀念和藝術創(chuàng)作模式的必要性,至少。在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中,“現(xiàn)成品”的影響無處不在,并從以下幾個方面給人們以啟發(fā):
(1)形式與美都不重要。自古以來,藝術家以創(chuàng)造美的形式為天職,并賦予此類工作以崇高的地位和價值。但杜尚認為美并不存在,藝術和創(chuàng)造藝術的人也沒什么特別崇高的地方,他告訴人們,普通物品與藝術品沒什么區(qū)別,如果藝術是美的;那普通物品也是美的,如果普通物品不美,那藝術也好不到哪兒去,所謂藝術的審美價值只不過是人們的成見而已。他把那個“小便池”送進展覽會,對打破這個成見起了很大作用。
(2)環(huán)境和時間比作品更重要,變現(xiàn)成品為藝術品的決定因素是環(huán)境和時間。與作品本身無關。這說明,在一定條件下。任何東西乃至行為都可以是藝術;也可以反過來說,當條件改變時,任何東西乃至行為都可以不是藝術,按中國話說,就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由于環(huán)境和時間永遠在流動扣變化中,所以文藝復興的經典“蒙娜麗莎”到了20世紀,就可以被畫上小胡于,成為笑料;自行車輪和凳子放進美術館里,就等于結構主義的雕塑。
(3)引藝術回到自發(fā)和天然的狀態(tài),人類最初的藝術活動是自發(fā)和天然的,無須專門訓練,更沒有藝術家和非藝術家之別。但后來就有了分工,藝術成了一項專門的工作,也因此有了專門的關于藝術的標準。顯然,這種分工和標準是以往制度的產物。有礙于健全的人性發(fā)展。如果在社會條件改變的情況下,仍然把這些已有的標準當成至高無上的法則要人們遵守,就太不合理,“現(xiàn)成品藝術”就是完全不把已有的藝術標準乃至文化尺度放在眼里,以一種看似搞笑而實際上相當深刻的思想,嘲笑了人類在文化領域的拘謹和匠氣,從而呼喚一個新的富有自由創(chuàng)造精神的時代的到來。
(4)取消技術的限制,人們久已習慣將藝術創(chuàng)作看成是一種專門的技術操作這程,所以才有美術學院和專業(yè)畫家,“現(xiàn)成品”藝術卻與作者的個人技術無關,它只需要一種選擇的眼光,而選擇是一種思考過程,與物質產品的制作技術毫無關系。杜尚在這里告訴人們,藝術的價值在于思想。有思想,任何物質產品都可以成為藝術品。這種將藝術等同于思想的做法,客觀上取消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藝術學科,暗含了藝術與藝術史即將終結的理論判斷。
第二個要提到的是當今最火,最具焦點的藝術家卡特蘭。
【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 莫瑞吉奧·卡特蘭,中文還有被翻譯為毛里齊奧的,都是同一個人。
卡特蘭是意大利影響力極廣的才華橫溢的靠自學成才的當代藝術家,也是一直被認為具有挑釁性的意大利當代藝術家。
1960年出生于意大利東北部的大學城Padova(帕多瓦),從來沒有接受過正統(tǒng)學院藝術教育。他的父親是一名卡車司機,他的母親是一名清潔工。卡特蘭在17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四處打工賺錢養(yǎng)家,做過各式各樣的奇怪工作:廚師、園丁、護士、木匠。也從中觀察社會百態(tài),為日后的創(chuàng)作奠定重要基礎。
卡特蘭的早期觀念作品與關系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息息相關。關系美學是法國藝術批評家尼庫拉斯·布什歐(Nicolas Bourriaud)在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關系美學的理論關注藝術作品與觀者之間互動引起的關系以及對作品理解的變化。
《美國》是一只18K純金馬桶,被安裝在古根海姆美術館的洗手間里供觀眾使用。馬桶這一意象不免讓人想起一個多世紀以前的法國藝術家杜尚(Marcel Duchamp)把小便池命名為《泉》搬進美術館展出,這個舉動被視為當代藝術史的開端,也代表了藝術家源源不絕的嘲諷和反叛精神。和《泉》相比,卡特蘭的作品更進一步,模糊了藝術品和實用品的界限,暗諷了消費主義和金錢社會。金馬桶一針見血地切中了社會要害,乃至于,展覽結束后,古根海姆策展人一度建議將“金馬桶”租借給特朗普入主的白宮長期使用。
近日,一件由香蕉和膠帶組成的藝術品,在美國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展賣出12萬美元(約84萬人民幣)的天價。該作品題為《喜劇演員》(Comedian),出自意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 (Maurizio Cattelan)之手。
其本人介紹說,這件作品從香蕉被固定的弧度和顏色,到膠帶的粘貼方法,都“經過了深思熟慮”。香蕉是他從市場上花30美分,大約相當于人民幣兩元錢買的,但已經有人出價12萬美元來購買。不過有趣的是,這根香蕉還沒來得及交付,就被一個叫大衛(wèi)·達圖納(David Datuna)的行為藝術家給當眾摘下來吃掉了,并在其社交媒體上放出視頻,取名為“饑餓的藝術家”。
據(jù)報道,盡管工作人員當時有些生氣,很快換了一根香蕉,但畫廊主管表示,達圖納的行為“倒不算是破壞了這件藝術品,也沒有對作品的價值產生影響,因為那件香蕉作品的價值在于其創(chuàng)意”。另外據(jù)悉,卡特蘭在他的作品里也附加了替換說明,就是說,這根香蕉是可以被替換的,這件作品是可以不斷衍生的。
以上就是事件的梗概,之所以敘述得較為詳細,不僅僅因為整個事件富有極強的故事性、戲劇性,而且它幾乎經典地再現(xiàn)了現(xiàn)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征、本質和不同,也真實引發(fā)了大眾對藝術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再次關注,尤其是對現(xiàn)當代藝術中的行為藝術、概念藝術、過程藝術,以及裝置藝術、現(xiàn)成品藝術等的又一次自覺或不自覺的涉及和討論。除此之外,也對究竟什么是藝術、藝術與生活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等問題有著某種不由自主的發(fā)問與思考。
現(xiàn)當代藝術更注重隱喻功能與批判意義
實事求是講,此事件能引起熱議,甚至爭議,對真正熟知現(xiàn)當代藝術史的人來講似乎不足為奇,因為自杜尚把小便池取名為《泉》并放在展覽館進行展出時,便意味著傳統(tǒng)藝術已經被徹底顛覆。當然也意味著史無前例的藝術革命已經到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正在被打破,藝術與生活等的關系也變得更加曖昧和模糊。同時也告訴我們,在一定條件下,任何現(xiàn)成品乃至行為都可以被看作是藝術,關鍵在于我們能否用藝術的態(tài)度和視角去對待和解讀。也就是說,藝術所謂的崇高、神秘,以及被認為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特權等傳統(tǒng)與腐朽思想,在杜尚那里統(tǒng)統(tǒng)被否定、被嘲諷,他將藝術真正引入生活化、大眾化,讓藝術從神龕走向生活、走進民眾,由此也直接影響和指明了現(xiàn)當代藝術發(fā)展的整個基調與方向。
另外,對現(xiàn)當代藝術而言,更加注重作品的隱喻功能與批判意義,更加強調社會參與和互動,以及對所謂權威、經典、說教與固定風格等審美思維和創(chuàng)作范式的挑戰(zhàn)與消解。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分析此次天價香蕉事件,至少單純從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層面講,已不難理解。換句話說,能夠拍出天價,根本就不在香蕉上,甚至完全可以將其換成別的,重要的是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的新意,它背后隱喻或象征的東西,所賦予和傳達的人文價值,以及它開啟了我們對藝術及藝術創(chuàng)作的另一種認識和理解,喚醒和引發(fā)了我們某種程度的意識與思考,而這些是用金錢所無法衡量的。對此,展覽所在的畫廊創(chuàng)始人也表示,香蕉象征著全球貿易,這件作品一語雙關,是一個富有幽默感的設計,藝術家把平凡的物品變成了一個傳達欣喜和評論的工具。
歡迎吐槽 觀眾反應也是創(chuàng)作組成部分
另外,很多網(wǎng)友對此事件感慨地說“果真不懂藝術了”,甚至說是“皇帝的新裝”“肯定是洗錢”“神經病行為”等,殊不知這些觀點其實也從某種程度上構成了此事件、此作品更為豐富的意義。為什么這樣講?首先對作品而言,公眾討論勢必會激起更大的傳播效應和社會影響。其次,面對一件作品,允許你這么理解,也允許他那么品讀,對現(xiàn)當代藝術家而言,他們似乎并不太在意觀眾五花八門的評價,尤其是“吐槽”,而更看重的是公眾能參與和互動,作品能帶來討論與反思就夠了。因為在他們看來,觀眾的反應也應該是創(chuàng)作的組成部分,至于評價好壞,似乎已不怎么重要。在此事件中,行為藝術家當眾把香蕉吃掉,便是反應的一種體現(xiàn),這實際上是在原有作品、特定場域的基礎上又生發(fā)了另一種不同形式的藝術語言,又多了一層意料之外的涵義。我甚至想這或許也是原作者所希望看到的一種效果。這一點從卡特蘭原諒達圖納的行為,并在作品里附加了替換說明多少能夠看出。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有網(wǎng)友們所說的“炒作”“嘩眾取寵”等目的和企圖。
不過熟悉卡特蘭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在創(chuàng)作上很強調“幽默”“荒誕”精神,也很有思想、個性,很注重作品設計和探索的人,在相當程度上繼承了杜尚現(xiàn)成品藝術的理念,因此也被稱為最能代表杜尚主義的藝術家之一。其最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一個由18k金打造的黃金馬桶,并取名“美利堅(America)”,給前來參觀的游客隨意使用,借此諷刺市場過激行為和貧富差距等問題。他曾解釋:“不管你吃的是上百塊錢的昂貴午餐還是幾塊錢的熱狗,但最后在馬桶里呈現(xiàn)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據(jù)悉已有超過10萬人體驗過該馬桶。不幸的是,沒過多久它就被盜了,但他卻沒有追究,他認為小偷并未破壞作品,而只有真正賣出去才算是一件完整的作品,他甚至還很幽默地通過媒體給小偷捎話,大意是:“親愛的小偷,如果你現(xiàn)在正在看的話,拜托告訴我你們到底多么喜歡這個馬桶,在黃金上撒尿又有什么別樣的感受呢?”瞧,多么另類、有趣的靈魂和闡釋!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也能看出現(xiàn)當代藝術家與傳統(tǒng)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思維、表達方式等方面所存在的很大不同。
藝術需要被重新審視 而不是武斷地扣帽子。
卡特蘭的作品大多富于很強的張力,這種張力來自于作品中的事物恰當或突兀的情境轉換,材料、大小、真假等因素,也即說是一種強烈的矛盾或和諧,用卡特蘭自己的話說,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親切溫和、令人欣慰、引人矚9隱喻,“他的作品不僅嘲笑藝術而且嘲弄藝術家自身,有時,也把藝術史作為搞笑作弄的對象。”從而挑戰(zhàn)許多約定俗成的觀念,包括美術館系統(tǒng)的展覽機制。
卡特蘭的幽默令人著迷,使他的作品超出了單線的視覺樂趣,倒像是成為了一種話題,一種現(xiàn)象,一種談資。卡特蘭的作品往往就是這樣,引起人們的矛盾心理,以簡單的雙關語或顛覆陳舊的創(chuàng)意為基礎,制造解讀和審美體驗的混亂。
卡特蘭的一些列作品,足以讓他成為藝術史上的話題人物。他與杜尚一樣奠定了藝術史的潮流與新的觀念的誕生。顛覆傳統(tǒng)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