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幼兒童繪畫教學中,對美術技能技巧的涉入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
站在兒童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說,在低幼兒童繪畫的過程中過多的涉入美術技能的教授,會破壞孩子天生的感知力和直覺性;而站在美學的角度來說,有些過于放縱的低幼兒童作品失去了美感,對于兒童從小的美感教育又似乎缺失了點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很糾結,感覺這是個矛盾點,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兩者能達成統一,似乎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前段時間去參與一個課程培訓,在這個課程培訓中,導師提出了一個問題:你的美術教育是“通過美術的教育”還是“基于美術的教育”,在培訓中導師的語義是講美術就是美術,作品的表現也應該是“美”的呈現,落腳點也應該是美術,所謂通過美術的教育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美術教育”。對于這點我真的不敢茍同,因為在我心中美術不僅僅是讓孩子們感知美、認識美、表達美,通過美術對兒童人格的塑造、語言的發展、科學的認知都可以通過美術這一途徑完善,但是導師也給了我再一次深思的機會,讓我考慮兩者該怎樣平衡,才能相對完美。
當我們帶著問題去教學、看書、思考的時候,會發現,答案很快就會浮現。
這段時間,恰巧我和讀書群的老師們一起看《造就全人的藝術教育——華德福學校一至八年級繪畫課》,起初書的前面一部分都是基礎的美學講解,構圖、色彩、黃金分割、幾何學……這和我之前聽的培訓課程有點相似,我仔細品讀著書中的內容,雖然有點枯燥無味,但是因為我很想在其中找到點什么,所以我盡量讓自己更有耐心一些……隨著內容的深入,書中開始從最初的基礎美學轉向繪畫手法極其教育意義,其中有一段關于“游戲規則——自由”的闡述讓我豁然開朗。
如果說繪畫只注重心理層次,那開放性的自由表達是為了能夠看到更深層次的人格特質,如若加上“教育”二字,結果就要調整方向了。低幼兒童美術教學在自由發展和美學之間還有一條路,就是“游戲沖動”。
在心理學中,人每個階段的發展都有其“任務性”,對于幼兒的來說“游戲”就是唯一重要的任務。幼兒通過游戲來認識周圍事物,發展其社會性,游戲是幼兒期最佳的教育途徑。前段時間讀了《游戲力》,書中大量案例都說明了游戲是和兒童重要的溝通渠道。
那么在幼兒美術教育中,該怎樣協調自由(心理層次)和規則(技能部分)之間的關系呢?書中是這樣描寫的——
在教育學中,可以按照席勒的觀點來理解“游戲”。不假思索的信筆涂鴉只是順應了一種片面化的、麻木乏味的“感性沖動”,只有按照規則行事,才能滿足那種片面化了的“理性沖動”。
沒有規則,就沒有游戲——生活這樣告訴我們。
“這兩種沖動的協同作用,”席勒說,“促成了第三種沖動,即游戲沖動。感性沖動是被外界支配的,它會接收客體,理性沖動是自主支配的,它會創造客體。游戲沖動令人向往的狀態是,自身怎樣去創造,就怎樣去接收,同時努力去創造,就像感官努力去接收一樣。”“對于感性沖動的對象,可稱之為生活,對于理性沖動的對象,則可稱之為形象。對于那種將這兩者合二為一的沖動(‘游戲沖動’),可借助一個普遍的概念,將其視為生活中的形象……”
有規則的自由是這個世界普遍存在的真理,在繪畫中同理。幼兒的直覺是感性沖動,而將其表現出來則需要理性沖動去配合,假如在兒童的作品中只有感性的存在,那么人將不能自控,也就談不上自由了。
“只有當人成為完全的人,形成了人的兩種基本沖動時,自由才開始顯現。”“只有通過美……才促成了人的自我發展,使人發展成為想要的樣子,成為應該成為的樣子。這是因為,是美,把人置于自由的狀態,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間。”
看到這里大家大概會更加疑惑,是不是該攝入技能的教法?書中后面提到——
教師要把造型手法的規則恰如其分地植入繪畫任務中……
這個恰如其分我的理解就是,尊重兒童的發展,適當的講解但不強求,等待兒童蒙昧的意識慢慢覺醒,很多知識就剛好能為之所用了。這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尊重和等待。
無論我們怎樣尊重兒童,愿意付出多久的時間去等待孩子們的成長,對于一個老師來說美學中所蘊藏的構圖原則、色彩構成等基礎知識,雖然潛藏著的,但卻都是根本。對老師來說,對美學原則形成敏銳的感覺是我們要不斷修煉的基本功,至于孩子們,他們不需要的涉足這一塊。所謂教師心中有,孩子方能在無形中學習和感受。
綜上所述,想要將兩者合二為一,首先教師就要具備兩者所需要的基礎知識,然后通過教育活動,慢慢滲透給孩子。學無止境,繼續修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