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個人檔案:
評價:西漢時期杰出史學家和文學家
著作:《史記》、《報任安書》
生于:公元前145或135年
二十歲前后游歷全國。后任“郎中”,奉使遠征巴蜀。
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接替父親司馬談擔任太史令。在太史令任上主持了修造新歷法(即《太初歷》)。
因李陵之禍下獄,天漢四年(前97年)為免一死自選宮刑,后擔任中書令。
《報任安書》約寫于征和二年(前91年),任安卷入武帝后期的巫蠱案,被判死刑。此年《太史公書》已完成。
卒年無定論。王國維“視其與武帝相始終,當無大誤也”。
《史記》內容:
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十二篇:以天下時勢變遷為依據,以史事編年為依據,順次敘錄歷代傳說或實際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者的事跡。起于《五帝本紀》,終于漢武帝《今上本紀》。特例:《項羽本紀》與《呂后本紀》。
表十篇:綜合傳統的“歷”和“譜”,以表格的形式,按年月國別縱橫譜系歷史事件的出沒于重要人物的浮沉。世表、年表、月表。
書八篇:以專題的形式,系統地敘錄一事的制度及其變遷。
世家三十篇:以編年、傳記或兩者結合的形式,敘寫歷史上各重要諸侯大姓的家族史,同時表彰歷史地位特殊的人物(如《孔子世家》、《陳涉世家》)。
列傳七十篇:以傳記的形式,傳寫古今各式獨具代表性的人物、民族的事跡。以人為綱包括獨傳和合傳;以事為統亦稱匯傳(如《游俠列傳》、《貨殖列傳》等)。
注:《今上本紀》與《兵書》已佚。
東漢時期《史記》已有所佚失。漢元、漢成帝之際,一名叫褚少孫的儒生對《史記》進行了補撰,以“褚少孫曰”起首。實則不止褚氏一家參與補撰。
司馬遷撰述《史記》的終極目標:
“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際:與古奧的天文歷法計算有關,與司馬遷天人感應觀念有關。
通古今之變:以貫通古今的方式,探討人類歷史變遷大勢。“變”。
成一家之言:“一家”指與其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論陰陽、儒、墨、名、法、道諸家可分庭抗禮的別一家。即天官世家、周史后代的司馬史家。
總結:“借史的形式”來發表“一家之言”。以實現天官世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崇高職業理想為旨歸,以全方位搜求、整理文獻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盡可能系統完整描繪豐富歷史現象為結撰方式,通史又以充分顯示司馬遷個人的獨特文采為書寫策略。
《史記》三家注:
裴骃《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被稱為《史記》三家注。
一般認為《集解》和《索隱》較好,《正義》稍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