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自己讀書也好,買東西也好,做很多決定是會受別人影響的,讀浮生六記則是因為我老婆,是她推薦給我的這本書,盡管我倆對這本書有著不盡相同的認識和感受,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我們都覺得讀了一本好書。
作為一個80后我現在常常會擔心自己更老的時候會記不起生活以前的樣子,這也大概是因為我大腦里的海馬不夠強大,而我也特別佩服那些記憶力很好的人,比如能記得去年是哪一天下雪,更對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能清楚記得今天走了多少步等佩服的五體投地。偶爾看書或者聽喜馬拉雅節目的時候,也會情不自禁一邊看一邊拿手機記錄一下我覺得有意思的東西。讀浮生六記便是這樣。
這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這本書的作者沈復也住在蘇州,于是我就有沖動和渴望,想要了解幾百年前的這片土地,了解一下當時這里所居住的人和他們的生活,所以是一邊讀,一邊查,一邊記……
浮生六記是清朝的一位作者沈復記錄自己和妻子(蕓)的生活,工作的書。
我想先分享一下我讀完此書的三個收獲。
收獲一:
我明白了什么叫“亦妻亦友”。亦師亦友我們經常聽說,但如果真的有亦妻亦友的話,我想說的正是蕓這種。
里面所記錄的他的妻子蕓,是個知書達理的女子,常常跟沈復在家聊些文章詩句,在船上喝酒劃拳,甚至女扮男裝一起去游醋庫巷的水仙廟……
還有一次沈復和蕓以及船夫女兒一起在船上吃酒,后來一個魯夫人聽岔了消息,告訴蕓說:你老公帶著兩個歌伎,在萬年橋下船中飲酒,你知道嗎?蕓道:有這事啊,其中一個歌伎便是我!
從這簡單幾句對話中,我們能體會到這談笑間都是豁達的胸襟和對自己丈夫滿滿的信任!
收獲二:
這本書讓我更加了解蘇州,更想親近蘇州。
書里面提到的地名,橋名,甚至作者外出行走的路線,都是我急迫想在地圖上查找的,這也是我讀此書最大的樂趣!
作者給我們繪制了一幅200多年前的生活畫卷,這幅畫卷里有醋庫巷,有虎嘯橋,有滄浪亭,有富春山,還有嚴子陵釣臺,今天都還在嗎?真想去到那一個個地方體會一下當時情形,好像這樣是坐了時光機器可以回到過去一樣,想想都讓我激動不已……
我發現其實沈復也有類似的想法,在富春山上的他就在想,嚴子陵的釣魚臺在山腰上,難道漢朝時水面和這里是齊平的嗎?而嚴子陵當時又是怎么釣魚的呢?……
還有一次,作者奉父親之命去吳江吊唁一個叫錢師竹的先生,蕓知道路上必經太湖,也想一起去見識一下,便跟沈復商量著偷偷跑了出來。一路上漸漸見到風帆沙鳥,水天一色,蕓贊嘆道:今得見天地之寬,不虛此生矣!
讀到這里,我不由得想,這彼時今日的太湖,到底有哪些變化呢?也許現在我們還會看到風帆沙鳥,卻早已不見水天一色了……
收獲三:
了解了嘯的意思。
在最后一篇浪游記快中,沈復跟鴻干一起登高,到雞籠山上飲酒,期間“或歌或嘯,大暢胸懷”。忍不住想,古人的長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歷史上那么多的仰天長嘯,想必都是情至深處無處釋放,只能狂呼吶喊,才能紓解心意,這跟今天我們去KTV飆歌以后的暢快淋漓可能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吧?根據度娘解釋,原來嘯是指吹口哨……作為“口哨”的黃金年代,魏晉時期阮籍嵇康之類的長嘯我在余秋雨的山居筆記中讀到過,據說到魏晉時期嘯已經發展到有了音色、音量、旋律的變化,儼然已是音樂的一種形式,甚至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說法,肉就是指人的喉嚨,可惜早已失傳于今——非常的遺憾。
這些是我的三個收獲。
浮生六記,流傳下來的只有其中四記。前面的閨房記樂和閑情記趣,可以說是暢快有趣,百讀不厭,但篇幅短小;后面的坎坷愁記和浪游記快,多是憂愁別離,有些讀來甚至是凄苦異常,而篇幅又較多。想來從古至今,到底都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也正應了封面上那幾個字,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我不打算再繼續陳述本書中的內容,類似這種劇透的行為,我覺得必須要把握好一個度,就好像如果我要分享一部電影給你,我要告訴你的并不是電影里所有的情節,而是我看完以后因為感動流下的眼淚,因為搞笑發出的笑聲,因為震撼張大的嘴巴……我真的希望這本書也是你的菜,希望它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讓你有不一樣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