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內容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心理”的文章,侵刪)
一直知道自己會胡思亂想,而且總是思考一些毫無意義的問題,大部分的問題還都是沒有結果,或者結果毫無意義。
而別人在關心的、思考的,都是有用的、有意義的事情。
有時候和朋友提起來,都不知道該怎么說。可是,這種狀態卻不知道該怎么該怎么改變。
唉,為什么就我每天在胡思亂想呢?
今天,看到微信公眾號“壹心理”的文章《“為什么內向的人容易想太多?”| 這些看不見的精神內耗,正在拖垮你的人生》,居然發現,這描述的太形象了,說的完全就是自己嘛。
原來,“胡思亂想”還真的是一種病,而且有對癥之法,希望能按照這些方法,逐漸改善。
一、“胡思亂想”是一種病“過度思慮”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叫做「過度思慮」(overthinking),它還有一個更加常見的名字,叫做「精神內耗」。
這些人,不管什么時候,腦子總是在轉動,處理大量的信息,沒有辦法放空。這就導致了,他們特別容易產生一種現象,就是「想太多」。
常見的癥狀是:
1.腦子總是不由自主地涌起各種雜念、煩惱和擔憂。
2.遇到一點點小事也會想很多,常常翻來覆去地想。
3.往往存在「選擇困難癥」,特別不喜歡作出選擇,因為他們總會對選項顛來倒去地思索、權衡,耗費大量精力。
4.生活中總是下意識地對很多東西保持警惕,遇到一件事情時,第一反應永遠是「會不會有問題」。
這些人,每天的生活里,幾乎都處于一種「滿負荷運轉」的狀態之下。因此,即使每天沒干什么,也特別容易感到疲憊不堪。
二、“過度思慮”的優缺點
優點:共情能力強。
1.容易考慮到被人的感受。
2.容易注意到不好的地方。
3.考慮問題全面。
缺點:精神內耗。
1.無法集中注意力。
2.想得多,做得少。
(1)危險識別強,容易忽視有利因素,會造成損失比例增加的錯誤印象。然后,出于損失厭惡,擔心損失太大,就不會行動。
(2)大多數時候,阻擋我們的,都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恐懼。
3.特別容易感到疲憊。
4.幸福感下降。
這種缺乏行動力、自我懷疑的傾向,會威脅到一個人存在的價值感和意義感,讓他感覺到自己是「無能力的」,從而降低生活滿意度。
三、“過度思慮”的過程
1.遇到問題,決定先審視一下再說;
2.這種「審視一下」,導致你過度夸大了它的威脅,從而形成恐懼;
3.這種恐懼使你行動的意向進一步被削弱,你需要更多的精力跟它對抗,才能采取行動,于是造成了拖延;
4.而大多數問題在拖延之下,往往會變得越來越糟,最終逼得你不得不去行動,于是你會感覺「自己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
5.久而久之,這種感覺就會加重你的自我懷疑,削弱你的自信,從而削弱你的「延伸記憶」,使得你更加沒有辦法對抗恐懼……
四、對癥之法
1.掌控自己的想法(強化自己的主動性)
(1)當我們產生負面想法時,接受它,對它說:我知道了,我會等有空的時候去處理的,現在你退下吧。
(2)專門做一個筆記本,用來記錄自己的這些負面想法。當它們產生時,及時記下來,然后就不要再去想。
(3)每天,或者每周,定期抽出一定的時間,打開這個筆記本,一個個檢視這些負面想法,逐條去問:
「它是真實的嗎?」
「它發生的可能性大嗎?」
「我有沒有方法可以應對它?」
(4)一旦想清楚上面這三個問題,就把它劃掉;取而代之在旁邊寫下你能想到、可以去行動的方法。
2.鍛煉專注和感知能力(強化注意力,提高對大腦的掌控能力)
(1)冥想。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面,不要去管腦海中的想法,也不要抑制他,持續10-15分鐘。
(2)保持正念。深呼吸一到兩次,然后按順序問自己:我現在看到了什么東西?聽到了什么聲音?嗅到了什么味道?我的手和腳觸碰到了什么,感覺是什么樣的?也可以閉上眼睛,依靠自己的感官走幾步,在這個過程中專注去感受感官傳來的信息。
這兩個練習方法,可以用便簽記下來,隨時想到、看到的時候就做一下,慢慢使它們成為習慣。
3.注意力轉換和飽和(引導“分心”的目標)
提高我們手頭在做的事情對注意力的需求,從而讓注意力達到飽和。
列一個“問題清單”,里面記錄了一系列我需要思考、作出決策的問題。在碎片時間里,當我無所事事的時候,我不會讓注意力轉向內部,而是會打開這個清單,挑一個問題,開始思考,用它來占滿自己的注意力。
4.把行動變成默認模式(克服自我懷疑和恐懼的第一步)
要克服精神內耗,最有效的做法,其實就是培養自己「去行動」的習慣。
很多時候,不去做可能有種種原因,可能是怕麻煩,可能是權衡得失,可能是害怕不確定性……但不去做,這些東西就永遠都是「未知」,它們永遠都不會得到解決,會一直殘留在你的記憶里,擠占你的認知資源。
如果一件事情,你想不到特別有力的「不去做」的原因,那么,優先選擇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