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以《當我跑步時,我在想些什么》為這篇文章命名,雖然這個題目比現在的題目能獲取更多的點擊量,但是后來覺得文藝氣息太濃厚,不太符合這篇文章想表達的意思,只是想簡單的寫點我與跑步之間的故事。另一方面,這個題目也和村上春樹的一本書的名字—《當我談論跑步時,我在談論什么》有點過于相似,所以如果有看過這本書的人總是難免把這篇文章和它比較一番。我是前幾日剛看過村先生這本書的,兩年前也拿起來過這本書,但是看了序言之后就沒有再讀下去,因為實在是找不到共鳴的點,就像再好的飯菜不合你的胃口你也吃不下去,也對他的這種個人日記心得式的文字不感興趣,那個時候我還沒有開始愛上跑步。人的口味終究會不斷改變,前幾日再次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一看就停不下來,基本上每看到一句話我都會會心一笑或者思考良久,并且在旁邊寫上我的閱讀筆記。現在看他的這本書,就感覺和一個同樣愛好跑步的智者交流一樣,但是很明顯,論經驗論感悟,我還差的很遠。他堅持跑了幾十年,而我只有不到兩年,并且他從跑步這件事中思考到的有關人生有關寫作的道理,需要我花很長時間去感悟和實踐。他的文字太過于精辟,以至于我就算是模仿也寫不出他文字的精彩,所以干脆不要自討苦吃。正如村先生在書里所說,當有人問他你跑步的時候都在想些什么,他就說,一看你就是沒有跑過步的人,因為你跑完之后根本記不得你剛才想了什么東西。所以,這篇文章不會去寫我跑步時都在想些什么,要是把想的東西都寫出來,劇情就像白天做夢一樣荒誕離奇,也不會去寫類似跑步中需要注意的事項,怎么挑選跑鞋這種工具式內容,那種東西網上一搜一大堆。基本上就隨便聊聊自己這兩年堅持跑步的一些感覺和感悟吧,當然,我還是偶爾要引用一下村先生的話,因為實在是太經典,但是為了不影響整體性,有些地方不做標注。而我也承認自己的文章不可能像村先生的書一樣那么有吸引力,那么富有智慧,但是也可以描繪一下我自己的人生軌跡,如果你能看完,已是感激不盡,若你還能從中找到一點共鳴的東西,那鄙人真是不甚榮幸。
跑步屬于體育運動的一種,而我從小就和體育運動絕緣,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教育,二是身體。我的籍貫所在地—河南,是個高考大省,每年的高考考生接近一百萬,但是省內只有一所211大學,教育水平和考生基數相比可以說在全國排名倒數,所以每年的高考時節,考生就像數量龐大的鮭魚群相互擁擠在狹窄的河道逆流而上產卵一樣,只有那些考出高分的人才能從眾多考生中拿到一張通往高水平大學的通知書。但是高考的時候并不會把體育算入總分,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會走特長生這條路,這樣的現實情況造成的后果就是,從上初中開始,課表上所有的美術課,音樂課,體育課全都改成了數學課,語文課,英語課。當然了,并不是小學的時候會上這些課,而是小學的時候這些課統一變成自習課。高中的時候就更省事,課表上完全不會寫體育這種沒用的課,這樣倒也好,沒有希望就不會有失望。就這樣幾年下來把閹割掉的體育課用在考試的科目上,在老師看來能讓我們的高考成績提高幾分,就像窮困潦倒的人以為每天節省一分錢,幾十年后就會成為百萬富翁一樣。但是總歸要響應國家發展素質教育的號召的呀,于是小升初,中考還是要把體育這一項列為考核的標準,畢竟上了高中就要過朝五晚九沒周末的學習生涯了,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是活不到高中畢業的,而且要是沒有數據統計的話也沒辦法向領導交差。于是在升學體育測試前的兩天,語文老師總會拉著畢業班的學生到操場上進行訓練,告訴學生,跑步的話只要用心就可以和劉翔一樣快。順便再拍幾張照片,就可以做為學校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證明。而對于處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的我來說,從小學到高中,每天家長和老師在你耳邊都不斷地告訴你,一定要抓緊每一秒時間用來學習,別像那些喜歡打球的壞孩子一樣,浪費寶貴的時間在沒用的事情上面。于是我從小學到大學加起來的運動時間也不及我現在一年的運動量,當年中考的時候體育測試是坐位體前屈和50米短跑,我爸花了100塊錢就讓我通過了。上了那么多年學,學到的最重要的知識就是,“最重要的東西在學校是學不到的”。也許有的人看到會覺得不可思議,也有人會覺得寫的就是自己當年的樣子,但是寫作不是要把自己的事情拿出來讓別人羨慕或同情一番,而且把這個東西放在讀者面前,讓他們看到這個世界上的多樣性。至于身體這一方面,倒不是我體弱多病或者身體有什么缺陷,而是像我這種身材,根本不適合參與大部分的競技類體育運動。短跑的話腿太短,別人跑一步我需要跑三步,和我比賽每個人都像在作弊,籃球的話個子太矮,根本摸不著球,還以為是場邊的教練,對抗類的沒肌肉,會被對手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不想和我交手。身體就像一部機器,閑置太久就會生銹,運轉不良,出各種問題,最后罷工,很多東西不是用壞的而是放壞的。如果長時間不鍛煉的話,肌肉就會處于懶散停工的狀態,當你想用它們的時候,根本不聽你的使喚,想想你從國慶長假回來上班的第一天就知道肌肉休假太久的感受。最要命的是,我的腳是扁平足,小的時候如果走路超過一公里,腳心就疼的不行,必須要休息很長時間才能緩過來。出于客觀和主觀的種種因素,我從小就是一個體育低能兒,根本不能體會到運動帶來的樂趣,甚至還會帶來痛苦。
所幸長跑是為數不多的,成本很低,不需要太多約束性條件而且不需要太在意對手的一種體育運動。說到成本,很多人都會犯本末倒置的毛病。比如,有的人和我興致盎然的講自己的運動計劃,我已經買好了推薦排名第一的運動鞋,各種裝備也都齊全了,打算從下周就開始跑。下周再問他的時候,他說我上周有點事情,不過相信我,下周一定開始。結果那些東西就像打入冷宮的妃子一樣,終身不得臨幸,等到主人哪天一時興起想起來自己還有這些東西,打算用一下的時候,它們已經人老珠黃,經不起折騰了。對于跑步來說,最關鍵的就是一雙跑鞋了,身上穿什么都無所謂,那些宣揚功能性的衣服,只是一種營銷手段而已,不必在意太多。但是跑鞋也只是屬于工具,千萬不要把所有的期待都放在工具上,而是要看到問題的本質。很多剛開始跑步的人,都要問很多問題,什么樣的跑鞋比較好啊,穿什么鞋才不會受傷,那些名牌的跑鞋太貴了買不起怎么辦?我的回答是,先跑起來再說吧,等你跑了一段時間之后,這些問題的答案你自己心里都有數了。我上一雙跑鞋是在迪卡儂買的,一百多塊錢,穿著它跑了接近2000公里,鞋底都快磨透了,但是不得不說,迪卡儂真的是屬于性價比很高的運動品牌。前幾天準備上馬比賽,心里一直在糾結是狠狠心買一雙好一點的跑鞋還是比較一般的,后來想到了一個完美的理由,我要是穿著很貴的跑鞋跑完了全程,說不定有的人就會說,你看吧,還是要穿好一點的鞋才行啊。于是我穿著一雙國產品牌的鞋以340的成績跑完了全程,雖然不是一個很牛逼的數據,但是至少比自己去年同期成績減少了50分鐘。在比賽現場看到了“拖鞋哥”,此人穿著十塊錢一雙的拖鞋只用了245就跑完全程,而且也有很多人不穿鞋完成了比賽,不得不讓人驚嘆。我想到了武俠小說里寫的,習武之人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劍在人在,劍亡人亡,第二重,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第三重,手中無劍,心中無劍。以前看這些話的時候會笑,感覺很裝逼,后來才發現是自己不懂,所以才會嘲諷,人越是無知越是自大。所以,跑步這個東西也是和練武功一樣,跑鞋和劍都是工具,你最需要關注的是你的身體和肌肉。
很多大眾運動比如足球籃球對場地和人數會有一定的要求,就算是露天打個羽毛球也要問問另一個小伙伴有沒有空才能把這個活動組織起來。另外一些更高級的,比如高爾夫,保齡球對場地和工具的要求就更高了,不是一般人可以當做興趣愛好來培養的運動。當說到自己的興趣愛好時,我不認為做過一兩次覺得有趣的事情就可以當愛好,而是你花了很多時間在上面,形成了一種習慣之后才可以把它稱之為你的愛好,它會和你的性格融合在一起,成為你的專屬烙印。但是跑步的話,只要你愿意,隨時隨地都可以跑起來,因為奔跑是人的本能。不需要專門的跑道,馬路邊的人行道隨時都可以成為你的主場,也不需要事先約好其他的小伙伴,跑步這個東西是及其私人的事情,跑步的時候是難得的可以審視自己的內心,和自己對話的機會,那些嘗試一邊聊天一邊跑步的人,都是以聊天為主要目的而不是跑步。一年四季都是跑步的好時節,春天的晚上剛剛結束寒冬,迎面吹來的都是復蘇的氣息,腳步也會輕快許多,夏天就可以讓自己大汗淋漓,每一次跑完都仿佛獲得了新生,秋天的溫度剛剛好,適合邊跑步邊回憶人生的每一次別離和相遇,冬天就感受外面的嚴寒,好讓自己保持清醒,不會讓自己的身體陷入冬眠。刮風下雨都無所謂,雖然我不喜歡下雨天,但是我喜歡在下雨的晚上去跑步,當然不是那種瓢潑大雨,我又不是去演瓊瑤劇,只是喜歡那種絲絲小雨打在臉上的感覺,給不斷升溫的身體及時降溫,把下雨天帶來的頹廢感帶走。一天的任何時間都可以跑步,有的人喜歡早晨,可以給一天帶來活力,也有人喜歡下午,伴著夕陽準備迎接更效率更高的晚上,而我則偏好晚上跑步,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工作之后,可以在跑步的時候好好回想一下今天的點滴,看起來是個不錯的自我提升計劃,但是其實跑起來后根本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思緒,像夜游的精靈一樣飄忽不定。當然有時候白天的工作或學習會讓身心變得很疲憊,于是打算今天就此作罷,但是回到宿舍后又鬼使神差的穿上跑鞋,能不能不由自主的去做是判斷它是否是你愛好的一個標準。身體有的時候一定要服從潛意識的安排,既然存在就讓它自然地發生。
村先生在書里說到,自己是那種不喜歡與別人競爭的性格,他不會去參與那些競技類的體育運動,所以長跑很適合他,每次馬拉松的時候也不會太在意其他的選手,如果有什么必須要超越的話,那就是過去的自己。馬拉松就是這樣的一種運動,除了極少的精英跑者參加比賽是為了拿名次之外,我相信大部分跑者參加馬拉松的第一目標都是能順利完成比賽,如果順便能比上一次跑的更快的話,那再好不過了。不了解馬拉松的人會覺得,馬拉松也是一項競技類運動也是要看成績的,但是當你真的試著去完成一個馬拉松的時候,你的心理變化會是這樣的。起點,就要比賽了,目標是3小時,一定可以的,第一個十公里,我今天狀態太好了,很輕松,第二個十公里,成績還可以,接下來如果保持這個速度的話差不多可以完成目標,二十五公里,感覺好像有點累,不過還可以繼續堅持,加油吧,三十公里,太累了,今天還能完成目標嗎?三十五公里,媽的不想跑了,這次要是能跑完就謝天謝地了,四十公里,麻痹的終點在哪,怎么還沒看到,我發誓老子跑完這一次再也不跑了,終點,要死了,哎呀有人在拍照,一定要裝作很輕松的樣子。當然,接下來幾天,肌肉酸痛感消失了之后,那種奔跑的欲望就又開始萌發,驅使我憧憬下一個馬拉松。但是就連村先生自己也承認,在比賽的時候他還是會有想超越對手的欲望,那么對于我這種年輕人來說,這種欲望只會更強烈。當你身處比賽的環境下,周圍全是奔跑的人的時候,就算不是那種爭強好勝的性格,也會不自覺的加快步伐想超過身邊的選手,至少會保持自己的速度不被超越,沒有人喜歡望著別人的背影卻怎么也追不上的感覺,那是一種深深的絕望,時常會出現在夢里。就像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一樣,有的時候不是你想慢下來這個社會就會為你調整節奏,時間還是會馬不停蹄的往前走,而你被巨大的洪流裹挾著向前連奔帶跑,哪一天你覺得累了想停下來,發現自己的雙腳已經不聽使喚,好像機械式的在運動帶你向前。小時候的我并沒有爭強好勝的性格,是因為從小就是那類處于領跑方陣的人,一直把背影留給別人,習慣了自己的節奏,稍微累了在路邊休息一下也不會丟失自己的領先位置。高中畢業后從家鄉小城市來到省會城市讀大學,再到國際大都市讀研,才發現自己以前參加的是民間比賽,根本算不上正規國際賽事,因此也發現自己只是在一群小雞里稍微比較壯的那一只,不能稱自己為鶴立雞群。接下來發現自己已經不在領跑方隊,身邊被一個接一個的人超越,并且自己再怎么用力也追不上他們,這個時候慢慢地養成了硬得像石頭一樣的決心。只要是自己認定的事情,不管怎么樣都要全力以赴的做完,不是期待成功,而是害怕失敗。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心里在意的很,別人說的話可以反駁,但是自己說的話就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辯解。就像去年的這個時候,因為上馬沒有報上名,結果早早地就在心里做了一個決定,那天自己要在操場上完成42公里,并沒有告訴任何人。結果當天下雨,還刮著冷風,在師兄家里做客說要趕回來跑步,他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腦子進水了吧。還是回來換上跑鞋,一個人繞著操場跑了100多圈,最后五公里一邊大聲罵著操你大爺,一邊拖著抽筋的雙腿完成了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目標。后來幾次嘗試長距離跑步訓練的時候,跑到三十多公里的距離腿總是會抽筋,并且速度下降的特別快,幾乎不能完成全程。后來發現是我前面的二十公里跑的太快了,結果就是幾乎花光了我所有的力氣。因此這次比賽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勻速完成比賽,而不是從一開始就追求速度,結果證明,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不是跑的快的人而是一直堅持下來的人才能跑完全程,這種雞湯類的話語,從別人口中聽到會特別的厭煩不屑一顧,但要是自己的煲出來的就很熱衷于分享,讓別人也嘗試一下。于是也越來越看清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對待人生的態度,石頭一樣的決心還是要有的,但是更多的是和過去的自己而不是和身邊的人比較,讓我能勻速的完成人生這場馬拉松而不是突然發條就崩掉。
說到正兒八經的跑步,要從上了研究生開始。本科的時候偶爾也跑,但是沒有像現在這樣形成習慣,不跑步就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本科的時候跑步帶有某種功利性,就是單純想讓身體更健康一點,在冬天霧霾到來之前給自己多一點抵抗力,于是跑步的時候滿腦子都在想,我這么努力的鍛煉,應該不會得感冒了吧。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在鄭州這個每次霧霾報道都會有提名的城市,我的扁桃體像女人的大姨媽一樣,每個月都發炎一次,先是咽喉腫痛,繼而引起發燒。我基本上把所有治療扁桃體發炎的中西藥都吃了一個遍,最后就放棄了治療,甚至一度產生了切除扁桃體的想法。來了上海之后,第一個月在忙碌中很快過去,回想了一下好像缺少了點什么,原來扁桃體竟然休息了一個月沒有抗議,于是下個月每一天都在擔驚受怕覺得扁桃體這次要玩個大的,但是一直到現在兩年多了,扁桃體好像被我用意識割除了一樣,一次也沒有發炎,安安靜靜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得不說,身體是一方面,環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霧霾天的鄭州,整個城市都籠罩在迷霧中,雖說增加了一絲神秘的氣息,但是浪漫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出去一趟回來鼻孔里全是黑色的臟東西,就算帶上口罩也是于事無補。來了上海我才發現,原來晚上的天空也可以很藍,跑步的時候可以看到悠閑飄過的白云,若隱若現的星星,甚至有時還能隱約的感覺到從海上吹來的濕潤的季風,雖然閔行地區距離海邊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上海這種氣候在連續雨季的時候就挺討人厭的,每天出門都像是在身上裹了一件潮濕的紗布,對于一個習慣了北方干燥天氣的人來說,一開始總是很難適應。但是喜歡一個城市,就要像喜歡一個人一樣,接受她的全部,因為這就是她本身的樣子。所以雖然對上海說不上熱愛,但還是蠻喜歡的,至少它不會讓我的扁桃體再發炎。
在本科學校跑步,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操場,我寧愿繞著校園跑,也不愿意去正兒八經的橡膠跑道,因為本科學校的操場,是個不折不扣的操場,其中操念四聲,不念一聲。前面說過我喜歡晚上跑步,結果晚上操場上除了沒有人跑步以外,做什么的都有,有三五個人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的,有情侶在地上滾來滾去的,有一個人躺著玩手機的,而學校也鼓勵這種娛樂活動,以及響應國家節約能源的號召,晚上操場從來不開燈。結果第二天早上去操場一看,人造草坪上滿是瓜子殼,果皮,五顏六色的避孕套和不知名的白色液體。我想要是我在那種環境下跑步,就像是給他們這些人在表演節目一樣,成為他們聊天的對象或者中場休息的廣告。來了交大后,學校的操(念一聲)場除了跑步的人,基本上也沒什么人了,而且自從來了學校之后,還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不管是平時還是周末,白天或者夜晚,除了飯點時候的食堂,偌大的校園里也只是偶爾見到一個男生騎車帶著另外一個男生悠悠的穿越校園,很少見到本科學校那種商業街一樣繁華的景象了。操場一圈是400米,不制定訓練目標的情況下,日常慢跑基本跑上25圈左右,心情好的時候多跑上幾圈,差的時候也會多跑上幾圈。以前從來不敢想象自己能做這么多的機械運動,本科的時候體育測試1000米,中途還要趁老師沒看到躲起來少跑一圈。這種東西除了日復一日的積累和不斷重復的訓練以外,我想不到還有其他什么原因能讓你最終可以跑完整個馬拉松。交大除了操場可以跑步以外,還有穿越校園的塑膠跑道,也是我頂喜歡的,有時候不太想去操場繞圈,因為看不到終點的努力,容易讓人產生疲憊和絕望,所以就會繞著校園跑。從宿舍出發,繞學校最外圍一圈是六公里,要是再擴大個一倍就好了,因為六公里根本不夠跑,還沒讓整個身子興奮起來就結束了,就像早泄一樣讓人的趣味打折,而且有宿舍守候在終點,總不會覺得太累。于是回到宿舍后還會再另外做一些無氧運動,比如一些鍛煉腹肌的動作。看著肚子上腹肌的雛形漸漸浮現,就像把深埋在地下的紅薯挖出來一樣,收獲的喜悅感與日俱增,每次洗完澡總免不了在鏡子前多看上幾眼。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的身體,思考身體的每一部分對于自己的意義,其實是一門功課,在很小的時候就應該做。在還沒感覺到意識之前,先好好地了解一下承載意識的軀殼也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情,而且了解的越早越透徹越好。頭部是思考問題的中樞,不管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是改變你的一生的選擇,都是在這里完成的,千萬別用下半身代替它去做決定。五官是你與外界交互的窗口,光線,聲音,氣味,給你擔當重任的大腦提供豐富的素材用來消遣。四肢是意識的延伸,但是有時又不受意識的控制,所以它們并不是意識的奴隸,而是意識的朋友,相對自由但是又相互依賴。骨骼支撐起來的是你的精神,而肌肉讓它更豐滿,所以如果肥肉太多,會掩蓋你本身的一些能力。
在我毫無目的的跑了2000公里之后,有一天我嘗試著改變了一下跑步的姿勢,試著讓上半身的肌肉參與到我整個跑步過程中,結果意外的發現速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并且比以往都更輕松。我才突然意識到,你身體的每一塊肌肉,都在為你賣命,只是因為你的冷落,它們才選擇離你而去,你要用自己的行動重新贏得它們的信任并且回到你身邊。如果我一開始就抱著提升速度的目的去制定訓練計劃,或許能更早知道利用上半身肌肉的道理,但是我缺少的是思考過程,以及完成這樣的思考過程給我帶來的其他東西。這種沒有目的的過程會給我的意識帶來某種特別的認識,讓我對自身的看法添一些新意。有時候太關注某件事情的結果,反而會讓你失去體驗過程的意義,并且會忽略很多事情,甚至會改變你的初衷,偏離航道。
促使我在研究生期間養成跑步習慣的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剛來上海的時候我和相戀五年的初戀女友分手了,具體來說是被分手。從高四復讀那年開始,到大學畢業結束,兩個人一直是異地戀,只是相隔的距離越來越遠,從一個學校到同一座城市的不同學校,再到不同城市的不同學校。大學期間,每次放假和周末,除了在學校完成一些必要的學習和工作外,要么就是奔向她的城市,要么就是迎接她的到來,到現在如果要回憶具體做了什么已經記不起來,只是如果再讓我回到當時留下足跡的地方,心里定然會有一些記憶被喚醒。異地戀這東西就像是馬拉松,在路途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無聊寂寞的,只有在經過一些距離提示點的時候才會想起來自己已經跑了多久,還有多久才能達到終點,也只有在補給點和觀眾為你加油鼓舞的地方,才能從外界獲得一些堅持下去的能量,其他時候都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和體力撐下去。異地戀的日子里,大部分的時間都是靠著小小的手機維持著兩個人之間的聯系,如果通訊網絡中斷的話,兩個人就像被隔絕在了兩個世界。那些有溫度的話語,通過半導體之后,都會變得冰冷,只能靠自己去把它一點點暖熱,而那些本身就很冰冷的話,透過話筒或者屏幕能把人的心徹底凍僵。每次短暫的見面,都是在寂寞長跑的途中外界供給的能量,每個人都小心翼翼的格外珍惜。除此之外,能支撐起自己堅持下去的動力就是,每次在離別的車站,自欺欺人的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會再也不分開。但是愛情畢竟不是馬拉松比賽,它沒有終點,更不是只靠一個人堅持就可以完成。愛情沒有終點,結婚不是,生死也不是,就算是結束了,還有一些東西留在心里的某個角落,只是暫時告一段落而已,結束只是人們為了凸顯過程意義立下的一個標志。而且愛情這座城池,如果是內部先出了亂子,就算敵人不攻城墻,自己早晚也會陷落。在剛分手的那段日子,身體就像行尸走肉一般,不吃飯,一個月體重下降了十斤,也不知道腦子里在想什么,有時候有課也不去,就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成千上萬的記憶碎片要把腦子擠爆。夜夜睡覺都會做夢,把過去二十年沒做夢的日子都補齊了,有時候是被分手的噩夢,醒來枕頭濕了一片,有時候是又和好的夢,醒來以后又成了噩夢。還殘存的一點理性告訴我,這樣下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唯一能把這段愛情延續下去的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才不辜負兩個人以前的付出。于是,我想到的唯一能讓我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去操場跑步。跑步的時候,腦子里會冒出來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包括亂七八糟的回憶,不切實際的想法,但是這些東西不會像靜止的時候那樣糾纏我,而是透過張開的毛孔,隨著流出的汗水釋放了出去,隨著跑步的距離增加,頭腦會變得朦朦朧朧,無法完整的考慮任何一件事情。當我不顧一切的堅持跑完,便仿佛覺得所有的東西都從軀體最深處擠榨了出來,一種類似自暴自棄的爽快感油然而生,那種通過行尸走肉般的墮落獲得的感覺竟然通過跑步也可以得到。
當然,我現在還堅持跑步的原因早已不只是獲取那種爽快感,而是已經作為一種習慣和烙印,和我融合在了一起,帶給我更多的意義和改變。我也承認,就算已經過去兩年多,現在跑步的時候偶爾也會想起一些往事,也會讓她出現在我的夢里,畢竟她是從17歲陪伴我走到22歲的初戀,沒有哪個人能隨隨便便就把五年的感情說忘就忘,只是那早已不是拉扯我內心的羈絆,我與過去已經和解,接受它并擁抱它。現在跑步還是會帶來一種爽快感,不是自暴自棄的那種,而是像《火影忍者》里的鳴人一樣,在本身的查克拉沒有用盡之前,是不可能觸碰到封印在自己身體里的九尾,向他借取能量的。在每一次跑到精疲力盡的時候,總是告訴自己再多堅持一下,才知道自己原來可以跑的更遠,我也知道自己會有局限,但我會努力把這個界限不斷上調,并且在個人的局限性內,讓自己充分的燃燒,哪怕是一丁點兒,這便是我現在跑步的意義,也是活著一事的隱喻。
跑步帶給我的,首先是身體上的改變,失戀減十斤,跑步瘦十斤,體重也終于回到一個健康的范圍值。關于這十斤肉的描述,可以借鑒一下村先生的描述,想象一下去肉鋪買了五公斤的肉,拎在手上走回家的情景,大概就能真實地感受到那份重量,想到一度將如許一份重量揣在身上活著,個中滋味頗為復雜。雖然在跑步的時候,一般很難把所有思緒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面,但是如果真的要決心思考一件事情的話,也不是沒有過。去年班級參加一個微電影比賽,本來班級里面沒有人拿定注意,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后來我晚上跑步的時候一直在琢磨這件事,也仿佛突然來了靈感,后來竟然在跑了一個半程馬拉松之后,想出來一個完整的劇本,回來之后趁著思路還清晰趕緊寫了下來,最后也主導完成了這個視頻的拍攝,雖然不是什么大作,但班級很多人都出現在視頻里,可以作為一群人之間的紐帶。跑步還帶來的一個意外的驚喜就是,它能幫你下定平常下不了的決心。比如本來覺得明天想把論文寫個一萬字,后來覺得我應該完成不了,還是少點吧,但是在跑完步之后,還是把目標定在了一萬字,又或者思考過去處理某件事情的時候,不是像自己預期表現的那樣,就下定決心如果下次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一定會這么做。當然,在跑步的時候,體內腎上腺素多巴胺內啡肽等各種讓人興奮的激素都會上升,就像在慢性的吸毒,這時候定下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目標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也不一定能完成所有的預期。但是,至少給自己設立一個高一點的標準也不是一件壞事,總是要在嘗試了之后再去評價它的好壞。
然而除了這些直觀的改變外,跑步帶來的最重要的東西,幾乎是我看不到的,但是心靈可以感受的到,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的決定和性格。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靠效率甚低的營生才能得到,比如像日復一日的機械式訓練或者練習,這時候最好的捷徑就是沒有捷徑,老老實實的付出時間。但是把這種重復性的勞動能轉化為有價值的東西,還要需要一些催化劑才行,就像是我們體內的消化酶一樣,必須把吞進來的東西分解消化才能吸收,我認為,讀書寫作都是很高效的轉化酶。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去新華書店買一大堆自己喜歡的書,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也寫過一些很幼稚的文字,只是后來為了應試教育慢慢拋棄了它們,直到現在才發現,這些東西并不是一種必須完成的任務,而是應該成為你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剛失戀的那段時間,把每天需要打電話聊天的時間用在了跑步和看書上,每天晚上都去圖書館,后悔自己本科的時候沒有珍惜圖書館這個寶藏庫,只是把它作為完成作業的場所。只是現在有了新的閱讀習慣,用手機看電子書,可以標注自己喜歡的句子,把筆記同步到印象筆記里,作為自己的素材,上下班的地鐵上都可以看上幾頁,前幾日閱讀《挪威的森林》,看到情節動人處,下地鐵都留戀不舍。以前也要求自己養成記錄的習慣,但是沒過幾天就會得過且過,中斷下來,從八月份開始給自己制定了習慣養成計劃,每日寫作1000字,堅持到現在,差不多可以不依賴外界的提醒,主動地去完成這項工作了。這篇文章大概用了大半個月完成,雖然寫作的技巧,內容的精彩完全談不上,但是至少給自己留下了一點痕跡,日后再看也會有新的感悟。如果你能看到現在,甚至找到了那么一兩個有一些感觸的點,也是我寫這篇文章很大的欣慰。當然,對于有些人來說,他們有自己的轉化方式,不一樣要通過讀書或者寫作,也可以對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提出自己的觀點,不過我想,終點也應該是一樣的,我們都想讓平凡的生活,過得稍微有趣一點。無論是跑步讀書寫作,還是旅行音樂電影繪畫,都是一扇門,打開了就是另一個世界。有的人進入了一扇門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出來,他最終也許能成為大師,也或者只是井底之蛙,而我愿意嘗試打開不同的門,看看里面五彩繽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