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邊的小豆豆·書

(由于假期結束了,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化時間來閱讀《窗邊的小豆豆》。看的是電子書,亞馬遜圖書活動期間購買的紙質書被束之高閣,以至于配圖只能百度一張。)

這是一場特別愉快的閱讀旅程,總為小豆豆的純真、可愛、快樂而會心一笑,為小林校長的溫和、耐心、尊重而感動,為巴學園里發生的各種新奇學習生活而驚嘆,或許,這是每一位閱讀者所期待的童年,也是每一位兒童教育工作者應該孜孜不倦去探究的一種教育方式。

該書在自黑柳徹子48歲那年初版出版后,被翻譯成33種文字,不僅榮獲了各類獎項,而且在全球引起了極大反響。該書從豆豆因老師們普遍認為的“淘氣”而退學、最后來到巴學園開始,描述了豆豆在巴學園小林校長的愛護與引導下,被尊重著得快樂成長,巴學園里特殊的教學環境、新奇的教育方式、親切的小林校長、可愛的同學們都給豆豆留下了深刻印象。直至在成年后的豆豆心中,依舊留存著兒童時期的那些愉悅經歷,并使得她在長時間里對這美好時光念念不忘。

打開書,跟隨著豆豆的視線,我們走進了巴學園,見證了豆豆與小林校長初次見面會談的全過程,校長先生對于豆豆冒然地提問“您是校長先生,還是電車站的人呀”,不是感到這個小孩很唐突、很沒禮貌,而是順著豆豆的話答復到“我是校長啊”。隨后,校長讓豆豆坐在椅子上,而自己坐在另一把椅子上,好與豆豆面對面坐下來談話,他認真聆聽著豆豆的滔滔不絕,像朋友一樣,使得豆豆興致勃勃地將過去發生的事、想的事一股腦兒都倒了出來。在后來發生的許多事件中,小林校長總是不斷得鼓勵孩子們養成各類好的習慣,而這些習慣的養成,不是通過教條的、灌輸的方式,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培養,比如通過孩子們吃飯過程中讓其中一個孩子站在孩子們中間講故事以培養孩子演講能力、增強孩子勇氣,比如因為通過運動會、游泳掃除高橋的自卑感,比如通過旋律教育法讓孩子們身心兩方面得到發展和協調……

很多很多,不僅讓豆豆難以忘懷,連讀者也為之感動,小林校長說,“世之最可懼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聞其樂,有心不解其真、既無感慨亦無激情……之類也。”

還好,我們有著太多太多的感慨與反思。

回看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曾在《愛彌兒》一書中提出“歸于自然”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認為,兒童教育應該順應兒童、以快樂為原則、反對灌輸,張揚解放兒童的精神個性,使得兒童自然而然地成長、自然而然地成型。隨著20世紀初“文學革命”在中國的發生,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意到,兒童并不是成人的附屬品、衍生物,而是獨立的人,有其獨立的思想,提出了“發現兒童”、“尊重兒童”、“兒童意識”的理念,并在當時的兒童文學創作中傾向于“走向兒童”。

王泉根老師在《兒童文學教程》中提出“為兒童寫作是一門藝術,既是一門語言的藝術,更是一門檢驗作家兒童觀與寫作立場的藝術。”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教育家陳伯吹老先生曾在《談兒童文學創作上的幾個問題》也中提出過“一個有成就的作家,愿意和兒童站在一起,善于從兒童的角度出發,以兒童的耳朵去聽,以兒童的眼睛去看,特別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就必然會寫出兒童能看得懂、喜歡看的作品來。”

我想,黑柳徹子就是這樣一位兒童作家,她寫成的《窗邊的小豆豆》,雖帶有自傳色彩,但畢竟她已經擺脫了童年、成長為一位大人,為了貼近兒童,她在寫作過程中,以兒童豆豆的視角來書寫兒童豆豆眼中的巴學園、小林校長、同學們,及發生在巴學園里的一切的一切,以兒童的思維去把握感觸的點點滴滴,以兒童所理解的感悟去傳達兒童的所思所想,消除代溝,消除隔閡,以最終做到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尊重和信任。

或許,書寫這本書,書寫那發生在巴學園的過去的點滴,本身正是當初黑柳徹子對小林校長所做的“當巴學園的老師”的約定的一種演繹,她已經潛移默化地從小林校長手上接過了接力棒,將小林校長式的教育方式傳遞給世界,傳遞給更多的人。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