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話題想與朋友們“我們并不能感覺整個世界,我們只能通過感知自己的周遭來判斷自己是否處于平均水準之上。但是一只井底之蛙在它的世界里確實處于平均水平以上又如何呢?”---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我們經常會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通常是以己之長比其之短。如果自己身處水平比較高端的群體之中,這種比較還可以接受,但如果自己周邊的環境本就很差勁,那豈不只是在矬子里面挑高個?自己給自己些許安慰罷了。
在比較公平的比較中,我們有時也會發現一些問題,看到些許不足,進而會因為別人的好自己的差而產生了焦慮感。
焦慮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明明也可以通過努力得到,但卻因為自己的原因最終沒有得到,卻被別人超越了很遠。
在這方面,我有切身體會:我有一個朋友,上學時成績不如我,工作后的發展也不如我,但他塌下心來,歷經三年,雖然期間多次考試失敗,但最終以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中國航天局,社會地位為之逆轉,一家三口變為北京戶口。但原本沾沾自喜的自己依舊在這個出生的小城市過日子。
我的確感到了壓力,更多的是焦慮。他的成績本是我經過三年學習也可以得到的,但最終因為自己不求上進,沒有得到這些機會,而他卻收獲了持續成長結出的果實。
上學階段,我認為成績不好就是落后,因為這就是差生和落后生的判斷標準;工作后我認為不被領導重視、不能較好地完成工作就算落后。但現在我認為人生的選擇可以有很多,可以追求健康,可以追求升職,可以追求事業,可以追求教育下一代,不同領域有不同的定義成功的標準,但我認為落后是有唯一的標準的,就是停止成長。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旦開始放松自己、放棄成長,那就是馬拉松比賽中選擇退出的那一個。
在網絡上見到了一段留言,很有共鳴,他是這樣說的:現在我感覺自己的焦慮感略微減輕了,因為我開始篤信,只要我思維清晰、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和既有的路線不斷努力,一定可以越來越好。
我原來也會覺得焦慮,但是現在每天把關注點放在能力積累上,放在每天一點點的進步上,就會發現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需要學的知識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去焦慮,唯一讓自己感到焦慮的只是自己學的太慢了。
最近我發現自己開始出現細微的改變,全部源于開始寫作。雖然之前也看過很多的書,看過很多的文章,在看的那瞬間也有很多的感悟,但是最后并沒有發生真切的改變。
我原來每天會用大量的時間去看自己的理財成果,就是看自己的投資收益,也會用大量的時間去刷朋友圈以及看自己發表的文章點贊數、留言數。現在理解到不停的看收益,相當于在過去的資金上又追加了現在的注意力,對于不停的看已經發表的文章的點贊數和留言數,其實是在操別人的心,對自己的成長并沒有太多的幫助,這段時間還不如多寫文章對自己的幫助更大。
之前看彪悍一只貓的文章,他在文章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他說他在開始寫作之前,一直認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就是他開始堅持寫作,將頭腦中的概念原原本本地在紙上呈現出來之后,他才發覺其實并不像當初認為的那樣了解自己。
我們頭腦中的很多根本觀念,其實并非是自己理性思考的結果,甚至這些觀念根本就是無意識的結果,甚至只是我們的生理反應。
所以,正確的觀念有多重要,你知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