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心靈的旅行。尋一處幽靜雅室,看一本書,煮一壺明前茶。窗外小院上薔薇怒放,雨打芭蕉。時光緩緩,歲月靜好,這是一種多么心曠神怡的旅行啊!
旅行就是在讀書。讓靈魂去看世界。去過的地方,各樣人生百態(tài),各處風土人情;看過的風景,千山萬水,迤邐風光,都是行走的知識。
人生是一場旅行。這一生你可曾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你可曾有過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當紅霞滿天,我們站在河岸邊,看到遠處波光粼粼,白鷺翩翩,腦海里不由得想起千古絕句:“落霞和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鳥,真好看!”
皓月當空,牛郎星和織女星在夜空中遙遙相望,秦觀吟唱著:“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而不是傻傻地說:“你看,你看,月亮的臉。”
人生在世,讀書讓我們打開通向世界的一扇門,去更好地旅行。
眼睛看不到的地方,讀書可以到達;南極太遠了,讀書就可以看到。
相由心生。讀書會影響相貌的生長。不信只要站在鏡子面前看看自己,認為自己丑的哥哥弟弟要去讀書。因為書讀多了,有可能在書中得到答案,不再糾結顏值。貌美如花的姐姐妹妹也要讀書,做一個知識女性,堵住悠悠眾口,不做花瓶,不做漂亮的空殼。
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會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云,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當然也可能在我們生活和文字中不露聲色地顯露。
旅行路上有兩種人:讀書和不讀書。不讀書的人只看到遠處的風景和奇異的險峰,卻不知道滄海桑田的變遷,也無感源遠流長的人文典故。
不讀書的人在旅行路上看到的是“到此一游”的熱鬧,不過刷一下存在感。不讀書的人行萬里路就好像拿到一本書,卻只看第一頁和最后一頁。當大家聚會時談起書中的話題,也只能拍拍腿,拍拍手說“我看過這本書”而已。不讀書的人更像古代的神行太保,只為生計奔波。
不讀書的人遇到問題只會怨天尤人,看心情好壞處理事情。讀書的人知道出了問題,百分之八十的根源都是由自身引起的。他們知道答案在哪里,明白發(fā)脾氣無濟于事的。
從前我們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如果不知道旅行的意義,即使走再多路,也不會體味出詩中“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磅礴氣勢。
讀書和旅行一起在路上。在旅行中感受在讀書,讀書中的領悟在旅行中去體驗。
讀書的人內心是充實豐富的,越讀書越謙遜。他們胸有山河,底氣十足。他們不會吹噓讀了多少書,去過多少地方,獲得多少財富和成就。
讀書的人也許不會有很多書,但只要是讀過的書,亦心領神會,與書中人和事一起同呼吸,休戚與共。
有些人不讀書卻藏書無數(shù),不斷地買書裝飾自己的居所,也相信自己早晚會看完。不讀書的人在書柜中放滿書,因此會產(chǎn)生知識淵博的錯覺。假讀書的人比不讀書、無書的人更虛榮可怕。
讀書的過程是一種知識的學習,不一定輕松愉快,但是旅行可以是有趣好玩的。
讀書,是寧靜的心在都市行走,卻如漫步在山林中。旅行,在路上找到書中天馬行空的風景。旅行常常讓我們相信,那些讀過的書都沒有白讀,它會在旅行的某一個路口,轉角處等著和我們重逢。
讀書是一個人的旅行。讀書的人一直在路上,以簡單和執(zhí)著的方式行走。讀書是對旅行的一種付諸實踐,旅行結束后,領悟讀書才是真正的開始。
讀書,遇見更好的自己。旅行,從容不迫地在光怪陸離的世界中行走。
星空不問旅行者,時光不負讀書人。
讀書,用知識的光,照亮旅行的路。
讀書從不停止,旅行從不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