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時候,做了筆記、畫了思維導圖,卻沒有明顯效果,為啥呢?為啥努力學習卻沒什么用呢?放下書后發現什么也沒有記下來;或者雖然記住了,在用的時候還是不能游刃有余
之前我們的文章說了,要歸責于碎片化閱讀,歸責于大腦的發散模式,但是這只是第一個步驟,進行深入思考就是第一節臺階,要想進階,我們還需要繼續前行,今天來看看如何進行專家型學習,這是在《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里提到的一種學習方法,我們簡單來了解一下。
一、學習的本質是建立連接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個學習的事實:心理學認為人們知識學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將外部的知識(自己不懂的)與自己已經掌握的內容建立連接的過程:你必須將這些知識與你原有的經驗、體會關聯起來。
這個很好理解,我們的大腦都喜歡推理、歸納、喜歡由熟悉的事情推廣到陌生的事情,喜歡從一個領域跨越到另一個領域,喜歡舉一反三。
不僅說學習,思考、談話、演講、學習,幾乎都要在熟悉和陌生之間建立聯系才行。
比如克里斯·安德森《ted演講的秘訣》這本書里所說的,演講就是要在觀眾大腦建立一個熟悉的場景,共同分享一個想法。
比如《高效演講》這本書所說,演講開始需要用一個坡道把聽眾拉過來,讓他們興趣盎然、充滿好奇,而通常情況下,甚至只有七秒的時間來引起他們的關注。
學習也是一樣的,我們沒有輕功,不能往上跳,需要給自己一個坡道,慢慢往上爬。
所以需要將這些外在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編碼,與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建立關聯,讓一部分內容成為你原有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一部分內容作為新增的知識點,準備與未來的知識點建立關聯。
二、怎么科學的建立連接
再者,怎么科學的建立連接呢?
田志剛老師的這本《你的知識需要管理》這本書就介紹了一種學習方法——專家型學習(Expert Learning),這里的“專家型學習”并非指專家們獨有的學習方法,而是指更高效和專業的學習方法,掌握這種學習方法的人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普通人。
反過來說,真正的專家可能也不會用專家型學習方法,而一個小學生則可以用專家型學習掌握自己的東西,是一種認知方法和學習工具。
專家型學習,其實簡單來說有以下三個步驟:
步驟1:知識在大腦里的組織
我們之前直播時提到過,大腦有800多億神經元,大腦零散的存儲著很多信息,我們要思考得清晰,需要用到框架里,需要使用五個力,以使知識在大腦里有系統的被組織起來。
1、分類分組
分類分類,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失誤就要分個類似人就要混個圈子,本身,這就是一個客觀現象,沒有好壞之分,如果沒有進行分類,你就不知道哪些好哪些關系,進哪些和哪些是同類,哪些和哪些可以互換,學習知識同樣非常需要進行分類和分組。
分類的一個好處就是能夠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整理,知識管理類的放在一塊,思維方法類的放在一塊,演講溝通類的,放在一塊閱讀寫作類的放在一塊,軟件應用類的放在一塊,商務合作類的放在一塊,在不同的區塊里面有不同的資料,才能多維度理解。
多維度,理解的維度越多,未來可提取的機會越多,當然這個維度依賴于你之前的知識積累,這也就說明為什么知識越多的人學的越快,高手與新手看同樣一個“新東西”,他可以很快掌握的原因。
2、摘要、大綱化
為什么牛人都喜歡用思維導圖,都擅長結構圖,講結構性思維的書一直有讀者,為啥有的公司只賣一個框架力的課程就能維持經營,為啥很多大咖翻來覆去都在講科學閱讀、好好寫作,還百看不厭?
有摘要、有大綱、有細節的知識非常容易理解,用思維導圖和結構圖有利于知識的梳理,結構力框架里一直很火,是因為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技能,就像練九陽神功一樣,一重二重,三重能到九重九陽神功,摘要做得好的人,大綱做得好的人通常寫文章做演講,做事情非常有邏輯,非常高效。
而大綱化和摘要其實體現了一種自我內化,你可以梳理出你的大綱,她可以梳理出他的大綱,你可以有你的摘要,他可以有他的摘要,每一個摘要后面大綱后面的邏輯不一樣,背景條件不一樣,習慣不一樣,每一次摘要和大綱都是你自己的一個知識簡化。以后它就成了你的內容,你的語言、你的創造。
3、層級化
看到知識時,思考這個內容在你的知識體系里面處于什么層級,當然這有個前提是你腦袋里已經有相應的層級。舉個例子說,當我看到一本關于閱讀的書,它應該屬于我的哪個層級,《如何閱讀一本書》是基礎層級,《王者閱讀法》可能是稍微進階層級,《項目管理》可能是中等層級,你要把所學的東西放進自己的層級里面去。
4、概念化-概念樹
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是有各種各樣的概念構成的大概念,里面包含了幾個小概念,小概念下面又細分一些小概念,各種各樣的概念構成了一個整體的大概念,這整個概念就像樹樁一樣的,有主干有細分,有枝椏,有樹葉,掌握主次梳理一個概念圖,非常有助于知識在大腦中的組織。
步驟2:基于理解的記憶、助記
理解和記憶都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在合適的時間能提取出這些知識來應用。所以適當的重復是必須和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思考并與之前的背景知識建立連接,找尋盡量多的可用的線索,再進行必要的重復,這部分有機會可以單獨談談,這里先略過。
步驟3:知識的可視化、圖形化
大腦除了可以記憶文字,對圖像和圖形更敏感。對于一部分內容,可以進行可視化的想象與設計,這樣子更容易吸收。
三、學習一個新領域
那么,可能你要問了,我尚不具備這個領域的積累,這個時候如何快速入門呢?
對于成年人而言,最有效率的過程應該是從理論性的書籍讀起,從概念入手(這也許是最不舒服的方式,但可能是最高效的方式),結合分析與案例,盡快建立起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體系,然后再去讀書、思考和實踐,發展這個體系。
比如日本的齊藤英治的書《王者速讀法》,【是一位醫學博士,也是RC學會的會長——Rapid Learning for Value Creation(高效學習價值創造學會)】就提出高效閱讀的套路。
先讀幾本這個領域的體系化書籍打底,再去讀這個領域的細分的書、文章和觀點、案例,這時候,你就大致知道所讀的這些內容是在說什么、屬于這個體系的什么地方,甚至那些有可取之處,哪些不過是老生常談了。
四、注意事項
不過需要注意的一點是,以上提到的方法,做起來并不容易,需要耗費很多時間。但對于真正想去學習和研究一個領域的人而言,是值得下的功夫。對于你需要的嚴肅內容,不去深入分析與關聯,就沒辦法掌握。在這方面,錢鐘書是一位典型的代表。即便從小就有神童的美譽,但錢鐘書所下的功夫也是超過大部分人的。
錢鐘書夫人楊絳先生曾經提到,說錢鐘書做筆記非常變態,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她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后才發現。
他的筆記,常前后互相引證參考,所以這些筆記本很難編排。
日札(錢鐘書的讀書心得,作者注)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每一則只有數目,沒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寫的,雜有大量外文,有時連著幾則都是外文。不論古今中外,從博雅精深的歷代經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說院本,以至村謠俚語,他都互相參考引證,融會貫通,而心有所得,但這點“心得”還待寫成文章,才能成為他的著作。
還有一位牛人,國際公認的力學和應用數學權威、天體物理學家、華人里面第一個美國科學院院士的林家翹,他的記筆記秘訣是:上課記要點;下課“過電影”(回憶上課內容);默寫上課內容;每周每月整理(兩遍),把所學知識集約化。
當然,牛人的學習方法都是經過積累的,咱們也不要急。要能將別人的知識(書上的、文檔里面甚至聊天里面聽到的)轉化成自己的,肯定需要有好的基礎,所在領域的基本概念和經典內容掌握扎實。
慢慢養成對所學內容進行解剖和分析的習慣,對所學內容用自己的話表達(摘要和大綱)、分析這些內容屬于哪一個層級、進行更深度的概念化等活動要經常去做,慢慢你的效率會越來越高。
完,原文首發微信公眾號【書蟲小小鋼】
'6???zq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