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關于春節的記憶...
我是土生土長的山東大妞,生于八零后,長在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潮流中,見證了互聯網二十年來祖國的變遷...
我是典型的大都市里長大的姑娘,沒有感受過鄉里之間那沁人心脾的溫暖,沒有見識過殺豬宰羊,鑼鼓喧天迎新春的熱鬧場面。
小時候,只有過年我才有機會跟著大人走東串西,現在漸漸地也變成了電話拜年,和微信群發互祝,紅包爭搶。
那些年,只有過年才能夠見到許久不見的親戚,全家才有機會團圓。
大城市里生活節奏快,也只有過年,工廠停工,學校放假,大人們休息,孩子們盡情玩耍。
我印象中兒時的“年”,是有機會見到充滿親情的張張笑臉...
回憶的閘門打開,我穿回了那伴我度過了童年的八十年代,
懷舊的思緒翻涌,那些年我們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游戲機,也沒有現在的新春全家外出游,
那些年的除夕宴都是家長們自己做的,飯桌上沒有人看手機,拜年都是親自登門你來我往,沒有人嫌麻煩,見了面都是熱情寒暄,真心交流...
我是80后,我愛小時候,
我懷念兒時的春節..
想念那幸福的味道和熱鬧的場面!
懷念那些象征兒時春節的物品,那些純粹的新春情懷...
1? 春節的色彩——那一抹中國紅
新春到,家家戶戶買鞭炮,
拭明窗,花樣剪紙寓意高,
走街巷,冰糖葫蘆串串好,
開大門,春聯簡潔又精巧!
2 春節的氛圍——那些增添喜氣的物質
炮竹聲聲響滿天,
除舊迎新保平安。
年畫更替墻上置,
大紅燈籠掛門前
壓歲鈔票年年有,
長輩慈愛記心間。
3 春節的愜意——吃喝玩樂過大年
我愛姑姑親自包的湯圓,
也愛姥姥親手包的餃子,
她們說過,
南方湯圓北方餃,
象征團圓樣樣好。
我愛爸爸做的酥鍋,
也愛媽媽炸的藕盒。
他們講過,
日子本要舒心過,
合家團圓齊歡樂!
我的最愛是什么?
當然是街上賣的糖果,
吃一顆,奶香滿溢,
還有那一年一度的春節晚會
伴隨著炮竹聲聲,
《難忘今宵》歌曲唱響,
全家辭舊迎新,無比歡樂...
兒時的我們,享受著濃濃的春節氣息,
長大的我們,這種傳統文化的味道漸漸淡了,
原本親情濃厚的相聚,變成了歷行公事的攀比和敷衍。
微信紅包的搶奪剝去了往日一張小鈔票揣進兜里的滿足感。
總之,幸福感指數低了...
但是生活需要儀式感,春節是漢族人最隆重的節日,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做為80后的我,永遠忘不了兒時的年味。
讓我們,和我們的下一代,
習傳統文化,
過傳統春節,
讓經典,永流傳!
愿
炮竹聲聲一歲除,萬紫千紅迎新春。
鄉土文化代代傳,你來我往親上親。
今日繁華再飛越,往日熱鬧不忘卻。
中華民俗永傳承,不忘民族不忘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