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間少年,他們看春風不喜,看夏蟬不煩,看秋風不悲,看冬雪不嘆?!罄踔伦约?/p>
《房間里的大象》這本書的作者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博士伊維塔·澤魯巴維爾(Eviatar Zerubavel),現為羅格斯大學社會學教授。他在認知社會學領域聲望卓著。
這本書從產生、發展原因,以及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來分析研討了“集體沉默”這件事。當然,作者也提出了應對和破解的建議。
所謂“集體性沉默”,指的是面對那些顯而易見、無法忽視的事實或真相,所有人全部不約而同地保持沉默;在作者看來,這樣的一種沉默方式,也可以叫做“合謀性沉默”。集體沉默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它的產生、發展與一個社會中的文化習俗、權力結構、人際互動等諸多因素有關。除去那些善意或中立的集體沉默,很多否認和沉默并不能帶來更多安全感,反而可能會在未來引發負面問題。
集體沉默包括了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知而不說這三方面的含義。當然我們保持沉默的事情一定是那種非常明顯和確定的事情、甚至是無論如何都沒辦法再忽視的事情。那些很微小或者還不確定的事情,不能算作在內。
那為什么我們常常會保持集體沉默呢?
一方面我們受我們家庭的影響,另外受我們身邊朋友親人的影響。我們在社會上摸爬滾打,早已形成我們自己所謂的那一套,也就是當出現一個“異類”,或者我們碰到讓自己無奈且尷尬不能說破,我們突破不了沉默規則下的約束力,那就集體沉默吧。
而且你還要知道一點,集體沉默具有明顯的合作特征。我們周圍“沉默的旁觀者”越多,我們就越傾向于加入這支“沉默的大軍”。每個人的沉默對他人來說都是一種支持,于是可以形成沉默的循環。
生活中你都遇到過哪些集體沉默?甚至集體沉默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我有個同事,她說起讀大學時,寢室有個女生偷東西,直到后來心知肚明,無論寢室少了什么東西,都是她拿了。中間也找過老師,也曾悔悟過,但是故態復萌。這時候的沉默其實是一種縱容,對罪惡的縱容,從而引發更大的罪惡,并逐漸瓦解個人的道德感。當然,有時候的沉默也是一種禮節性的善意或者得體行為。更多的時候,我們的集體沉默,尤其在同事關系中,本身不是那么牢固,一沉默,就是缺少信任,互相提防,破壞集體凝聚力。
怎么應對這種讓人無奈且尷尬的集體沉默?
透明,將其曝光在陽光下,必須公開承認大象的存在——把它說出來、寫出來或者用行動彰顯出來。這樣可以引起所有人的正面回應。
其次,打破沉默需要我們所處環境中的所以個體鼎力支持。第一個勇于指出房間里大象的人,只是開啟了第一步,其他人必須緊隨其后。
最后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勇氣、耐心。在現實生活中,第一個打破沉默者經常會被質疑,似乎只有被同化,才能找到一種合群感。
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們似乎都是被淹沒在人群中才能找到我們所謂的安全感,最開始,你曾經也是那么積極主動過,比如,當老師提出問題,想找人回答,你躍躍欲試,環顧四周,發現周圍所有人都在低頭,沉默掩飾,你不想鶴立獨行,想了想,算了,反正掌握了。事實上不然,在課程上回答的答案比你在課后書寫的答案遠遠更清晰地留在腦海里。
再后來,我們在公司的表現,一旦你脫穎而出,似乎一下子被孤立了,說那樣誰不會啊,只有你最能干。典型的吃不到葡萄嫌棄葡萄酸。當一個人經歷的集體沉默越多,就越容易感到孤獨,與的人交往也會越疲憊不堪。最后可能任何想法,都不愿再同他人分享了。對第一個打破沉默者要更寬容,這樣負面沉默才會越來越少。多多討論,不討論才是死路。
警惕出現“我們聊聊天氣。我們聊聊工作。我們什么都聊——除了房間里的大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