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五項規定落實系列②:作業減量提質需要教師做好這"六類題"

[紅順視點]:雙減五項規定落實系列②:作業減量提質需要教師做好這"六類題"

學生過重作業負擔與教師作業命題與設計能力薄弱呈正相關,故作業減量提質只有"教師下題海,學生才能蕩輕舟",才能變傳統“狂轟濫炸型作業"為精確打擊型"作業。因此,提升教師編創體現考察核心素養命題質量我們從讓教師做好這"六類題"切入。

一、選題

原則上學校不用市場上練習冊及試卷,利用暑假組織優秀教師精選、編制含金量高的單元試卷。

做法是:將市場上與本學科有關的練習冊、試卷全部購買、一網打進,同年級學科教師分工,也可跨校協作,從所給資料中精選出一單元練習題,要求是這些題一做,這幾十本練習冊、試卷題都會做,起到"以一頂十"作用。

二、改題

對資料中傳統的識記性低階性思維訓練習題改編為評價應用創造為主的高階思維訓練的習題。房超平先生所著的《思維第一全面提升學習力》一書中二個例子及總結方法就可效仿。現摘錄如下:

語文改編案例:

識記性問題“說出杜甫詩歌《登高〉的寫作手法。”可以改為下列問題:

1.杜甫詩歌《登高》中,比興的寫作手法體現在哪些詩句中?(理解)

2.請模仿能表現《登高〉寫作手法的詩句,寫一個句子或一首詩(應用)

3.舉例說明《登高)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寫作手法有哪些相似之處(或相異之處)。(分析)

4.如果把《登高》中運用比興寫作手法的詩句改為使用其他寫作手法,對詩歌有什么影響?(評價)

5.關于《登高》中比興的寫作手法,你有和課本或資料上的解釋不同想法嗎?(創造)

改編題基本模板:

①理解類問題的常見表達方式是:xxx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②應用類問題的常見表達方式是:如果有關條件變化了xxx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③分析類問題的常見表達方式是:xxx與哪些內容有相似(相異)處

④評價類問題的常見表達方式是:請你對xxx的主要觀點進行評價。

⑤創造類問題的常見表達方式是:關于xxx,你還有其他的想法嗎?

當然對中小學教師來說,也可以把正向思維題改變成逆向、特殊、綜合思維題。

如長方形周長習題,正向思維:已知a、b,求C

改成:逆向思維:已知a、C,求b

特殊思維:一邊靠墻,求圍成圖形需要長度;或已知長和寬的和求周長

綜合思維:已知a、C,求S

把直接條件改成間接條件;設置題組訓練等也可以釆用。

三、創(編)題

教師依據單元主題內容,依據課標,確立單元學習目標;依據單元學習目標再確定單元作業目標;最后依據單元作業目標進行作業設計。

鼓勵教師對試題的新立意、新情境、新設問進行三新研究,變編練習題為解決真實問題;重視生活描述型、概念表征型、問題分析型、反思評價型、單元綜合型等探究性作業研制。

變預設性作業題為依據學情課堂課后動態生成性的設計一些作業題,讓作業更具針對性。

對作業、試卷中原創題比例提出要求,開展原創試題設計比賽。

四、做題

類似作文寫下水文一樣,可以要求凡布置學生完成的作業,教師必須先做,依據自己做題時間,乘上一個系數,得出學生做題時間,同時思考自己教學中目標、內容、評價是否一致性。

特別是要注重教師逆向做題訓練。如布置政治、歷史、語文教師做翻轉遷移作業。面對政治、歷史開卷考試,針對一些重點題型,可設讓教師做翻轉遷移作業。其做法是:針對某一題型,印制下發3至5個試題答案,讓教師疏理、提煉、概括、歸納、總結出該類題的答題思路、格式、方法(簡稱答題模板),同時,讓教師將自己總結模板在新景題中嘗試運用。我把它稱之謂用理科思科做文科作業訓練。

五、品(析)題

品題、析題、說題旨在逼教師過知識、經驗關。做出來,析清楚、說明白,是三項備課訓練。

品題層級一:單元層面

讓教師出試卷倒逼教師讀教參、說課標。

教師閱讀教材基礎上,列出單元目標要求清單,再此基礎上編制一份單元測試卷,接著讓教師說試卷編制結構、題型、分值,尤其說為什么選這些題,理論依據是什么,即課標對該知識點學習目標總要求、級段要求是什么。

品題層級二:課時層面

對作業題進行多維度分析:

立意分析:題目涉及的知識點、學科能力、學科思想方法、課標及中考說明的要求,已知和未知的關系。

試題分析:試題特點、試題情境、考查角度及試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與學生實際水平的比較分析(學生在理解問題時可能出現的難點)

解題思路分析:根據題設條件或設問指向、問題的結論對解題思路形成的作用,梳理解題思路、步驟、解題關鍵點如何突破及結論。

錯因分析:針對學情,預測學生存在問題,分析錯因,如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拓展分析:對試題進行合理改編和補充用以解決同類問題,或構建知識結構,形成課程資源。我教的思路是什么?研究完后,我們教研組的改進,針對新學期,我們是如何改進教學的

品題層級三:單個習題層面

精華題要求教師七品:好題是需要品味的。

品題中關鍵字詞,搞清題意;品出題意圖;品出題角度;品設問方式;品涵蓋的知識點;品命題人設計的陷井;品參考答案。

六、存題

1、年級、學科層面可搜集不同版本教材,研究相對應例題、練習題、習題、復習題,在此基礎上建立單元、年級、學科精品習題資源庫。

2、注意搜集課改示范區、新教材實驗區、各地市期未試卷,選擇符合新理念、能考出素養試卷資源庫。

3、借助作業批改記錄、試卷分析,讓教師、學科教研組建立學生作業問題診療庫。

需要說明是,各學校對這"六類題"對教師不能一刀切,新教師可從選、改、做起步,老教師可強調從改、創、品切入。學校若暫時不能做到這六項,可先選做二三項做起,逐步完善提升。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