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共享單車”興起的一年,各個城市的街道突然像變魔術一樣多了一排排五顏六色的單車,什么顏色都有,什么名字都有。
風投們,瘋狂地搶占著所謂“共享經濟”的下一個“風口”,宣揚著“共享經濟”“低碳生活”“智能出行”的口號。
但是,集體的喧囂并不能掩蓋事物的本質。隨著單車投放量越來越大,覆蓋的城市越來越多,“共享”的面具開始褪去,“單車分時租賃服務商”的真面目開始顯現。
無論是在走“輕成本”,“高投放量”,“低價”策略的“ofo單車”,還是在走“重成本”,“重研發”,“智能”策略的“摩拜單車”,或者其他“后來者”,從2017年開始,必然會開始從“試錯”走向“專業”(還在試錯的,只怪金主錢太多啊)。
而“專業化”則會引發“趨同效應”,包括成本會越來越趨同,硬件設計也會越來越趨同,商業模式也會越來越趨同(不趨同的,只會安靜的出局)。
這時候,“單車的下半場”,開始到來了。
“單車的上半場”,拼的是“糧草”(融資額),但是,要養好“牛”,僅僅有豐沛的“糧草”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單車下半場”拼什么呢?
“單車下半場”拼“養牛技術”,也就是“管理”,拼的是基于數據分析下的“精細化管理”。
單車分時租賃平臺與網約車平臺的純平臺不同,單車租賃的單車就是自己的車,管不好自己的車,投入再多都是浮云。
從投放前,到投放后,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細化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燒錢與競爭中,最后勝出。
投放前的單車設計研發,供應鏈支持,城市人口區域性出行研究,投放點與投放量規劃,計費規則制定,甚至單車投放類型,及前期投入成本與后期折損率等運維成本的模擬核算與風險預估等,這些都需要“精細化的管理”。
投放后的,數據分析,單車追蹤,投放點與投放量動態調整,運維資源的調配,用戶體驗優化,用戶行為研究,商業化拓展,及后期實際運維成本與新投入成本的動態核算等,這些都需要“精細化管理”。
只有從投放前,到投放后,每一個環節都做到“精細化管理”,才能使成本與產品都處于可控范圍內。
數據分析能力,將變得無比重要,更重要是數據分析后的轉化能力,這些都是“精細化管理”的基石。
巴菲特說過:“只有退潮后才知道誰在裸泳”。
我想說,等退潮后,真正做到“精細化管理”的那家公司,將會成為唯一穿著泳褲的“游泳者”,而它也將贏得屬于它的獎牌。
注:文章首發至微信訂閱號:產品志異(chanpinzhi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