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易傳》的美學
《易傳》(主要指《系辭傳》)在美學史上的地位尤為重要。提出了“立象以盡意”和“觀物取象”這兩個命題,構成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發展的重要環節。戰國時期儒家學者提出的“賦”、“比”、“興”這一組范疇,即對“立象以盡意”的命題進一步的展開。
第一節 《易傳》和《易》象
《易傳》是哲學史和美學史的重要著作?!兑讉鳌饭彩?,又稱十翼。即《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系辭傳》上下,《文言》,《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
《易傳》借《易經》框架,建立了一個以陰陽學說為核心的哲學體系。所以兩者有著根本性質的不同。前者是哲學著作,后者是卜筮之書。
1.《易》象是天地萬物形象(物象)的模擬、寫照、反映。藝術形象也是天地萬物形象的反映?!兑住废蟮姆从巢灰欢ㄊ菍徝赖?,而藝術形象必須是審美的反映。
2.《易》象是以形象說明義理,藝術形象則是以形象表達情意。
3.《易經》中一些爻辭本身就是詩歌,賦比興三體都有。
第二節 “立象以盡意”
《系辭傳》中有“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認為立“象”可以盡意。借助于形象,可以充分地表達圣人的意念。 “言不盡意”和“立象以盡意”這兩個命題連在一起,包含了這個思想:概念不能表現或表現不清楚、不充分的,形象可以表現得清楚,可以表現得充分。
立象盡意,有以小喻大,以少總多,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的特點。
“象”是具體的,切近的,顯露的,變化多端的,而“意”則是深遠的,幽隱的。
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說:“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庇终f:“神用象通情變所孕。”劉勰從藝術構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這個范疇,這在中國美學史上有重要意義。
第三節 “觀物取象”
《系辭傳》提出的“觀物取象”的命題有三層意思:
一、“觀物取象”說明了《易》象的來源。是“圣人”根據他對于自然現象和生活現象的觀察,創造出來的。并非“圣人”的“自我表現”,而是對于宇宙萬物的再現。(“天下之賾”,“萬物之情”)具有概括性。
二、“觀物取象”說明《易》象的產生,既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坝^”是對外界物象的觀察和感受。“取”是在“觀”的基礎上的提煉、概括、創造。
“觀”和“取”都離不開象。
三、“觀物取象”還說明了“觀物”所應采取的方式:“仰觀”“俯察”觀遠近,方能把握“天地之道”、“萬物之情”(“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第四節 《易傳》辯證法對美學思想發展的影響
《易傳》和《老子》即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辯證法傳統的源頭,也是中國古代美學史上辯證法傳統的兩個源頭。
《易傳》是一部講宇宙萬物發展變化的書。宇宙萬物變化的原因,是事物內部兩種對立因素的互相作用。
(一)陰陰剛柔(統一觀)
壯美(陽剛之美)和優美(陰柔之美)
書法:講究“力”和“韻”的互相滲透;
論畫:“寓剛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勁于婉媚之內”;
論詞:“壯語要有韻,秀語要有骨”,“豪放”與“嫵媚”互相滲透;
論小說:“疾雷之余,忽觀好月”,“山搖地撼之后,忽又柳絲花朵”,“龍爭虎斗”之后,“忽寫燕語鶯聲,溫柔旖旎”,講究要有“笙簫夾鼓,琴瑟間鐘”之妙。
(二)“通變成文”(發展觀)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三)“知幾其神”(審美標準)
“陰陽不測之謂神?!薄吧瘛笔鞘澜缛f物的極端微妙的變化的規律。凡是能把握事物變化的先兆,能預見事物發展的將來,就叫做“神”。
即凡是能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的,就叫做“神”。
(四)“修辭立誠”(詩品與人品的統一觀)
文辭必然要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因此要寫出好的文辭,必須先要有好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
第五節 “賦”“比”“興”的美學本義
宋代學者李仲蒙說:“敘物以言情,謂之“賦”(即物即心),情物盡者也;索物以托情,謂之“比”(心在物先),情附物者也;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在心先),物動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