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于江南 ,曾經一度沉溺于小橋流水人家的委婉娟秀 ,一度停留在搖曳的烏篷船聽不膩的江南小曲之中 。
是的,在此之前,我并未踏足江南,是個地地道道的北方女子,沒聽過烏蒙軟語,未見過坐落在水邊的尖尖屋檐,對于江南的所有印象,都只淺顯的源于小時候的書本和陳舊的故紙堆以及后來漸漸興起的網絡。對于江南的喜愛和憧憬從未斷絕,終于有一天,踏上征途,去尋找心心念念的水鄉美景。兩個小時的飛機落地,四月的南方的空氣中少了北方的干裂冷澀顯得暖洋洋的更沒有惡氣逼人的霧霾,溫暖的陽光照的人心里格外愜意舒服。
當我真正踏入水鄉的土地時我后悔了,這不是我心中的江南,眼前的高樓大廈林立,現代化的大型建筑與北方并無太大差別。我責怪自己玻璃心,世界都在發展南方又怎么可能滯步不前。這里是城市當然要有個城市的樣子,或許再走走,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戴望舒筆下的雨巷,那撐著油紙傘慢慢走著的姑娘曾經讓我心馳神往,我想去看看那樣的巷子。當我踏進一條條小巷的時候,石板路已經很少了,抬頭看到的最靚麗的是一件件飄揚在高處的衣服,雖五顏六色我卻并不覺得歡喜。這里的天空也并未像理想中一樣有大片大片的云朵,湛藍湛藍的天空。
繼續前行,終于看到了充滿神秘色彩的烏篷船,滿懷欣喜想要去一解心中情緣,卻不知上船到下船的時間短暫可憐,聽曲兒也是要收費的。由此,開始產生厭倦,當初地地道道純樸善良的搖船人到哪去了,為什么要給如此具有水鄉特色的東西賦予商業的盈利色彩。倒不是說不愿花費錢財去尊重撐船人的辛苦,只是痛心,物欲橫流的世界是否一切都要以盈利為目的?
烏鎮說起來也是極具古城特色的地方了,但此生我卻不愿再為它駐足。景色的確怡人,但當你看見腳下隨處可見的垃圾,熙熙攘攘的人群,卻怎么也找不到初來時的喜悅了。也并非是說不可發展旅游業,但把原來景物強加改造以迎合現代大眾的心理趨向消費心理是否不妥?如果所有的一切都要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要去哪里才能能找到一方凈土。
此次江南之行悻悻而歸,心中長久不解,社會的發展必然要取代以前的事物而不管它是否好壞嗎。陶淵明的桃花源在現實世界中或許根本就不存在。多希望,此生未曾入江南,那對于江南的印象還會停留在美好的想象世界中。但也悟得一個道理,所有你不曾接觸過的都是靠想象存在的大多美不勝收。可現實就是現實,你不能停步不前,不能永遠在臆想中過生活,人生大概就是如此。
至此,還在為江南找個理由辯駁,或許是我走錯了地方才未能發現它的美,就讓它以恬靜美麗的姿態活在心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