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張名片上最為顯著的幾個字,是我們相互之間的稱謂。一個人名字取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社交的效率。同樣如果是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這個名字取得如何也直接影響到它的傳播效率。
最近讀的《寫作是最好的個人投資》里面提出:“互聯網的本質就是新媒體傳播,我們應當樹立用戶思維”?,F在回頭反思自己的公眾號“金紫尖”顯然是不符合這種思維的,名字讀起來比較拗,不了解的人也不知道這名字究竟是個什么意思,這自然提高了社交的認知成本。昨天當我打算給公眾號改名時,一位曾經幫助過我維護公眾號的朋友說:”金紫尖這名字挺好的,不用改,再說稍微通俗好懂的都被人取過了“。對此我不認同。這讓我想起楊瀾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沒有人有義務,必須透過連你自己都毫不在意的邋遢外表,去發現你優秀的內在?!?,同理,沒有人有義務通過你那拗口的名字來了解你的公眾號,先不論里面內容的好壞。因為你不可能遇到誰都要解釋一次為啥叫”金紫尖“,也不可能回答:”你去看我公眾號的解釋啊”,別人沒有這個義務。
樓下的紗帽河女人街,最近幾年變了許多,最大的變化當數原來賣女人衣服鞋帽的商店改行賣小吃了。其中有一家明明是川菜或是湘菜館,卻取一個特別違和的英文名,我這一天也沒上過英語課的不說記不住連讀也不會讀。這家餐館還把標識做得這么小,用戶不注意根本看不到;紗帽河到大眾影劇院的小弄堂里,開了一家韓國化妝品商店,直接就是韓文,弄得你不僅不會讀、記不住,你連認都不會認。好歹前面那家26個字母我還是認得的。你說,你弄個韓文名叫用戶怎么記住怎么分享呢,難道要每次拍張照片不成?
以前,村里人為了孩子好養,都喜歡取名阿狗阿貓的;有的為了區別好記干脆取名大妹、二妹、三妹……以出生秩序類推。這在以前也沒有個啥,畢竟自己娃想叫啥叫哈,名字只是一個符號??涩F在的人不怎么想,要聽起來響亮、好記、還要生辰八字相配。前后兩者對比,其實是用戶思維方式的轉變。因為我們生活的當下已經不是從前自給自足的農耕時代了,我們所處信息技術、互聯網協作的大背景下,人人都是媒體、人人都是個人品牌、人人都是產品,人人都有打造自我、提升個人影響力的需求,而這個影響力的傳播就必須主動地有意識地培養用戶思維。有的人在公眾號使用自我欣賞文案(我承認剛開始我的出發點也是這樣的),只想記錄自己,自顧自嗨,可這和讀者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如果記錄自己可以用日記方式的,公眾號既然是寫給大家看的,就要考慮讀者的需要、關注讀者的興奮點、提供讀者感興趣的東西、最好還能夠給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失去這些,要做好自己的品牌,“難”。如果不從用戶思維出發,每在網絡上增加一道手續,你的用戶將失去一半。這兒還是有許多道道的。
上面這些是我有關名字的思考。我決定改名,明天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