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的私人秘書, 不少人可能會以為這是近代的產物。 其實, 遠在距今兩干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期, 私人秘書就已經產生并在當時的政治、經濟以至軍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只不過當時還沒有“秘書”這一概念, 也沒有“私人秘書”這一職業名稱而已。
現有的史料表明, 中國的私人秘書起源于西周時期。在當時“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的奴隸制等級制度下, 周王朝的諸侯卿大夫家中都置有家臣。家臣由卿大夫自行任免, 不世襲。周平王東遷之后, 宗法制度逐漸動搖、瓦解, 周王朝的政治重心由王室逐步移向諸侯列國, 列國的卿大夫亦開始設置家臣, 且有司馬、司徒等職務名稱, 為卿人夫分管家政、采邑、軍隊等事。
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就曾為魯國貴族季康子的家臣。魯國的另兩家貴族孟孫氏、叔孫氏亦有大批家臣。家臣中那些有謀略、善文辭、通計會的人,負有為主人出謀劃策、處理文書事務的職責, 用今天我們對秘書職業或職務所作的界定來看, 他們就是最早的私人秘書。戰國中期以后, 隨著士人游說之風和各諸侯國貴族養士之風的勃然興起, 私人秘書得到了迅速發展。
奔走游說于列國之間的“士”,有的做了國君的“客卿”、“博士”等秘佑官職, 更多的“士”則為列國中的貴族封君或大夫所招納, 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秦國的文信侯呂不韋等, 招納了來自各國的“士”三千余人, 通稱“食客”或“門客”、“舍人”。這些人中, 從事文書記事工作的稱作“侍史”。《史記·孟嘗君列傳》載:“孟嘗君待客坐,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與客所語。”
這些士的來源比較復雜, 學識水平參推不一, 但是大都有一技之一長。這些門客或為主人治理家事, 或協助主人謀劃國政, 或為主人起草文書信札, 或代主人奔走游說,或負責辦理某些具體事務, 或代主人捉刀著書立說, 實際仁都屬二于主人的私人秘書。私人秘書以自己的學識才干為主人服務, 替主人排擾解難, 在主人的政治生涯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如孟嘗君的門客馮援, 為孟嘗君到薛地“收責(債)市義”之后, 又為其定“狡兔三窟”之計, 使孟嘗君能“為相數十年而無纖介之禍”。信陵君依靠門客之力編成《魏公子兵法》,在“竊符救趙”后聽從門客之言回歸魏國, “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威振天下”。
由于這些私人秘書的主人多為當時各國“輔國持權”的眩股重臣, 所以他們在為土人的事業做出貢獻的同時, 也對所在國家的內政外交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如信陵君為政時,“諸侯以公于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于余年”。對于多數游上來說, 做貴族諸侯或大夫的私人秘書并不是他們的最終追求。
作為當時社會上最為活躍的一個階層—“土”, 往往將貢獻方略作為進身之階, 通過向國君上書游說而取官, 各國的貴族諸侯及大夫常常不過是“士”和國君之間的一個中轉站, 所以, 任期較短、流動性大便成為這些私人秘書的一個重要特點。
內容來源:私人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