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為產品經理,你快樂嗎?
一年前,不顧家里的反對,從杭州奔到了上海,圓自己的O2O產品夢。
兩年前,放下了碼了一年的Android代碼,開始學習產品設計。
三年前,準備外語考試,想出國留學,卻誤入互聯網大坑。
回想,一步步走來,是偶然,也是一種必然。
2、
偶然翻到自己畢業面試時的筆記資料,看到這么一個問題,“你為什么想當產品經理?”
1、熱愛,我想基于自己對于用戶行為和心理的理解,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實現,滿足用戶某方面的訴求,這是我所熱愛的事情,在設計產品的過程中我很享受這個過程,享受用戶的反饋。熱愛將產生信念與理想,鼓舞我在產品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2、洞察力,自己平時非常喜歡觀察身邊的人對某一產品的使用和其心理的活動,也能發現其背后的需求點和未被滿足的點,比如自己設計的快記賬項目,我成功將自己理解的需求轉化為了具體的功能實現,并得到了用戶良好的反饋。
3、對細節的執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會扣細節追求完美的一個人,這也是身邊的朋友和團隊的人反饋我的,不管是參加比賽的時候還是實習工作的時候,都會反復檢查各個細節方面的問題,直到符合自己要求了才能批準上線。
上面的答案原封不動,只字未改。過去了這么久,我重新反復看著,審視這,我當時寫的答案,回憶萬千。
3個答案,第1點依然不變,熱愛這種熱愛。
3、
談起面試,想起校招面試網易時,面試官問我的最后一個問題,你怎么看待一萬小時定律?
我當時的回答總結來說就是我覺得自身的產品感覺比較好,不需要1萬個小時的磨練就可以達到。
現在靜靜想來也真是年少輕狂,太過浮躁,不沉的下心將枯燥無味的事情啃下來,打下基礎,何以能成。
以常見的競品分析為例,不管是入門培養產品的感覺還是實際產品設計環節中,它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不少新人往往會苦惱無法在做分析報告時無法想出好的點子或建議,覺得非常無力。不少競品分析報告也存在著過于流于架構形式,面面俱到,每一個環節一個不少,卻欠缺深度的分析與思考。
其實以上的情況都是一個問題造成的,我們太心急了。很多產品沒有15天左右的周期使用,往往無法洞察其中奧妙。
比如我們要去研究蝦米音樂的社區功能時,不是看一眼一天帖子的話題、數量就可以了的,而是起碼去記錄一周的時間里社區不同話題下發帖用戶、新帖、回復數等情況的數據與波動方能得出一個較為靠譜的結論。
產品工作中大量的時間會花費在枯燥的數據整理和分析中,令人夸贊的功能并不只是靈光一現的想法就能引領的,需要沉下心不斷的考究各個細節,需要一顆工匠精神。
4、
光有努力就夠了嘛?光努力,就可以成為頂尖的產品經理了嘛?
俞軍告訴我們,一個人需要同時具備天賦、努力和機遇三大要素,才有可能成為頂尖的產品經理。、
從天賦的角度來說,有人會到了P6 就漲不上去了,而做到P8 以上的產品經理相當程度上會受一些性格上的影響,一般這樣的人在性格上來看會有一種強烈的動機想去把事情做好,發自內心地熱愛做這件事情。
把努力這件事拆開來,里面又包含了兩點,動機是第一重要的點,第二就是妥協能力。
除了天賦和努力這兩點,機遇同樣重要,這里可以解釋為實踐的數量和頻次,越多的實踐、越頻繁的操作,往往的機遇也會越多。
A類也就10%到20%,B類的話差不多一半吧,另外有30%其實是不太適合當產品經理的。
5、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作為產品經理,你快樂嗎?
在被工作壓倒,績效打翻,負能量爆棚的時候,曾經想過放棄嗎?
你在做的,是自己所熱愛的,還是被鉗制的所謂工作之舉?
如果明知道自己是個B類產品經理,或者說是C類,你還會堅持下去嗎?
其實,堅持并不難,改變也不難;難的是知道什么該堅持,什么該改變,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改變。
6、
正如興哥說的,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
我們可以把邊界理解成萬有引力,每一個物體因為質量的存在,它會產生引力,會影響其它所有物質。差別就在于——離核心越遠,影響力越小,或者是它本身的質量越小,變得影響力越小。
萬物其實是沒有簡單邊界的,不要給自己設限,要清晰核心是什么。
不管是產品工作也好,審計、醫學、銀行工作也好,核心的能力抗壓、溝通、思辨等等都是相通不變的。
重在成長,磨練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所以你問我,作為產品經理,我快樂嗎?
我的答案是快樂。
1年365天,8760小時,525600分鐘,在美團點評的一年里,成長讓我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