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對“幸福”的解釋是,幸福,是指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而產生長久的喜悅,并希望一直保持現狀的心理情緒,并不與快樂、快感、方便劃等號。幸福感=R*滿足感(R:幸福商)。幸福劃分為四個維度,滿足、快樂、投入、意義。每個維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將淺層次的快樂轉化為深遠的滿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處更大的事情。幸福是在不幸之中解脫和以后與之形成對比才能感覺得到的。
幸福感可能是全體人類始終都在追求的一種感覺,無關國界、無關民族、無關年齡、無關性別,只不過不同的人對什么才是能夠讓他們感到幸福的事情的定義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
比如對于一個長期居無定所、食不果腹的人來說,幸福可能就是有一個可以住下來的地方,有吃的東西能夠填飽肚子;而對于一個物質生活豐富,而情感生活卻較為匱乏的人來說,幸福則可能是能夠找到一個相愛的人共同生活。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但是又與客觀因素密切相關。比如說構成幸福的一個很關鍵的要素是安全感,而安全感又能夠分為情感安全、身體安全、社會關系安全、法律安全、居住安全(擁有自己的房子)等等。
平心而論,21世紀并不是一個糟糕的年代,甚至可以說可以擠進人類歷史發展巔峰的前十名。但是似乎現在能夠感到幸福的人越來越少了,或者最起碼在像北上廣深這種超一線城市生活的人來講,想要感到幸福是挺不容易的一件事。
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壓力過大。壓力體現在你必須要有足夠高的收入來支撐房子、日常生活開支、孩子的教育等等。而維持高收入這件事本身就是巨大壓力的來源之一。
但是留在大城市又是目前的年輕人在職業方面所能做出的最好選擇之一,原因在于這里有足夠公平的平臺、有廣闊的空間可以讓你施展自己的才華(當然前提是你得自信自己有這樣的才華)。如果你成功在這里扎根了,對于你的后代來說,他們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可以去追尋他們真正熱愛真正渴望的事情,正如美國開國元勛約翰亞當斯所說的:
“我必須研究政治和戰爭,因此我的兒子們能夠學習數學和哲學。我的兒子們應該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博物、造船、航海、商業和農業,使得他們的孩子們可以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筑、雕塑、織物和瓷器。”
所以要怎樣平衡,讓自己過得盡可能幸福,應該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研習的一個課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