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常用八大要穴保您陽氣旺
陽氣之重要
1、陽氣是生命的動力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這是說人體的陽氣就像天空中的太陽,我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萬物就缺乏生命力。
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生長。
2、陽氣是生命的根本
先天之氣,又稱為元氣,是生命的火種,藏于腎,又稱為命火,命火極為寶貴。火種熄滅則生命終結,所以保護元陽之氣、減少陽氣損耗,是抗衰老的重要奧秘。
陽氣來源有二:
一為先天性的,來自于父親和母親;
二為后天性,主要從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氣轉化而來。
人的正常機體運轉、工作、運動、性生活、情緒波動、適應氣溫變化、修復創傷等各項活動都是需要消耗陽氣的。
養生必須養陽
《內經·靈樞》曰:“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意思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講:“人年五十以上,陽氣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后,興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飲食無味,寢處不安……”。
保陽氣,益陰精。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
黃帝內經中講“陽化氣,陰成形。”陽化成身體所需的能量,陰形成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體。如果身體沒有了陽氣,就成了一幅空的軀殼,就會死亡。
春夏養陽
《黃帝內經-素問》里說:“春夏養陽”
春季是陽氣生發之際,夏季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季節,在自然界陽氣旺盛的時候要順時而為,宜于養陽,也易于養陽;再者,春夏季節,人們活動增加,出汗增多,人體陽氣趨于體表而虛于體內,而人們又有食冷貪涼的習性,陽氣易于消耗,養陽是必須的。
如何養陽?
養陽重要方法是艾灸,艾是自然界陽氣最足的植物,可以用溫和灸,灸神闕、關元、氣海、中脘、大椎、身柱、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
灸法是以艾絨為主要成分制成的灸材,點燃后懸置或放置在穴位或病變部位,借灸火的熱力以及藥物的作用,激發經氣,達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
《神農本草經》記載:艾草有溫陽、暖宮、除濕、通筋活血的功效。
現代研究
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任何物體都可以發射紅外線和吸收紅外線,人體也不例外。
近紅外線對人體的穿透深度較遠紅外線深,最多可達10mm,并被機體吸收。
艾灸在燃燒時產生的輻射能譜是紅外線,且近紅外線占主要成分。
近紅外線可激勵人體穴位內生物分子的氫鍵,產生受激相干諧振吸收效應,通過神經-體液系統傳遞人體細胞所需的能量。艾灸時的紅外輻射可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給缺乏能量的病態細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紅外輻射具有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過經絡系統,更好地將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艾灸可提高局部氣血流量,升高局部溫度,緩解局部痙攣癥狀;
能調整機體的免疫能力,內分泌功能和植物神經功能,恢復失衡機體,
艾葉中所含有多種藥物成分及強烈的揮發物質,燃燒時藥力可透入人體或吸入體內,起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祛濕散寒的效果;
艾灸可提高白細胞及淋巴細胞 的活動率,增強人體細胞及體液免疫能力,
艾灸還可增強腎上腺皮質素分泌及胸腺細胞活力; 增加心臟博動量,強心抗休克;
隔姜灸可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止痛;隔蒜灸能清熱、解毒、殺 蟲、消炎;附子餅灸能溫腎壯陽;隔鹽灸能扶陽固脫
灸法的作用
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消瘀散結,防病保健
無病施灸,可以激發人體的正氣,增強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長壽不衰。可調理亞健康狀態。《扁鵲心書·須識扶陽》說:"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年壽也。" 《醫說·針灸》說:“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三里養先天之氣,灸之可使元氣不衰
在日本,三里灸又被稱為長壽灸
傳說,在古代的日本東京(古稱江戶),每建成一座新橋,都要邀請年齡最高的長者第一個踏橋渡河。有一年(德川幕府時代),江戶的永代橋建成之后,依照習俗,三河國的174歲的萬兵衛第一個“初渡”。在舉行“初渡”的儀式上,德川將軍(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者)問萬兵衛有何長壽之術。萬兵衛答道:“這事不難,我家祖傳每月月初八天連續灸三里穴,始終不渝,僅此而已。我虛度174歲,妻173歲,子153歲,孫105歲。”德川聽后,很是感慨,而三里穴這個長壽穴也因之膾炙人口,并進而日本人——“嬰兒灸身柱,促發育;十七八歲灸風門,預防感冒;二十四五歲灸三陰交,促生殖健康;三十以后灸足三里,促長壽;老年時灸曲池,促耳聰目明,預防中風”的灸法保健習俗也就形成了。
祖國醫學關于灸法治療腫瘤的記載
《外臺秘要》第23卷已有千金灸治療瘰疬的方法,并說隔蒜灸適于“一切瘰疬在頸上”。
《外科正宗》應用艾炷灸治療繭唇(唇癌),其記載為:“繭唇,初起即已成無內癥者,用麻子大艾炷灸三壯,貼蟾酥餅膏蓋… … ”
《外科證治全書》有黃蠟灸治療翻花瘡(皮膚癌)的記載,“按潰瘡日久,臭爛色黑,翻花起肛及不痛頑瘡潰爛,用黃蠟拔毒最妙”;
明代張景岳認為“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借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
同身寸
一、神闕穴
變化莫測為神,闕指要處,穴當臍孔,是處胎生之時,連系臍帶以供胎兒之營養,故又命蒂。名之神闕,是因胎兒賴此宮闕,輸送營養,灌注全身,遂使胎體逐漸發育,變化莫測,因名神闕。
此穴屬于任脈,又名臍中,臍孔
【功效】: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蘇
多采用隔鹽灸或隔姜灸,午時灸最好,
多用于身體虛弱者,可強健脾胃功能,預防疾病
【主治】虛勞和大病后的泄瀉、便秘,腹痛,脫肛,中風脫證,產后尿儲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
二、關元穴
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小腸的募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肝脾腎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
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個叫王超的軍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盜,無惡不作。他年輕時曾經遇到一個得道的異人,傳授給他一套“黃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這套方法修煉,年過九十還精神飽滿,肌膚腴潤,后來犯案被抓,判了死刑。臨刑前,監官問他:你這么高的年齡,還有這么好的身體,有什么養生秘術嗎?王超回答說:秘術我沒有,只是年輕時師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關元穴,用艾條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熱,幾日不吃飯也不覺得餓,臍下總是像有一團火那樣溫暖。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土成磚,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處死后,刑官讓人將他的腹暖之處剖開,看見一塊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這就是長期用艾火灸出來的。
【功效】培元固本、補益下焦
【主治】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臨床上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統疾患
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遺尿,尿頻,隆閉,脫肛,疝氣,早泄,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
【保健方法】艾炙或按摩
溫灸:強腎壯陽,有增加男性性功能的功效,建議長期堅持使用,效果顯著。
按摩:按揉法或震顫法。震顫法是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元穴上,稍加壓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操作不分時間地點,隨時可做。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灸關元的最好時機在夏秋之交,相當于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灸10次。冬春兩季除去特殊原因,盡量不要去灸關元穴,因為冬主收藏,春主升發,灸多了反而會泄精氣。
三、氣海穴
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兩橫指)
【功效】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補益回陽,延年益壽
【主治】
虛脫、形體羸弱,臟氣衰憊,乏力等氣虛病癥
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瀉痢不禁等腸腑病癥,
陽痿,遺精,疝氣等男科病癥
月經不調,痛經,崩漏,惡露不盡等婦科病
兒童發育不良
四、中脘穴
屬任脈,位于腹部正中線,臍上四寸
【功效】和胃益氣,化濕和中,止吐
艾條炙可以促進胃腸動力,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主治】胃脘脹痛,嘔吐,吞酸,呢逆,食欲不振
五、大椎穴
屬于督脈,在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之間,為諸陽之會
【功效】疏風解表,散寒,溫陽,清心寧神, 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
【主治】艾條灸可治療: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昏腦漲,低頭過度引起的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
有顯著退熱效果,可預防感冒,哮喘,可增加淋巴細胞。
六、身柱穴
屬督脈,在項后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為小兒百病灸點
身柱穴為督脈之脈氣所發,名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
《養生一言草》說:“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有蟲氣之小兒,可不斷灸之,比藥物有效”;
《針灸說約》:“身柱可治頭、項、頸、背、肩疼痛,癲癇,暴怒以及小兒驚風”。
常為寶寶艾灸身柱穴,可以預防和治療感冒、咳嗽、哮喘。
嬰幼兒胃體呈水平位,胃肌尚未發育完全,賁門肌較弱,幽門肌緊張度高,故哺乳后容易吐奶;又由于消化吸收功能未發育完善,故易患消化不良、泄瀉、食欲不振、營養不良。
常為寶寶艾灸身柱穴,有助于提高消化系統功能。
常灸身柱穴的另一個重要功效,是健全神經系統功能,對兒童急慢驚風、癲癇、小兒麻痹癥、腦發育不良等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功效】通陽理氣、祛風退熱、清心寧志、降逆止嗽
艾條灸可溫補陽氣,調和氣血,促進兒童身長發育
【主治】神經衰弱,失眠,頭痛
小兒消化不良,吐奶,腹瀉,食欲不振,夜哭,體虛易感
【艾灸方法】:
艾灸點燃后放于穴位上,距離皮膚約2~3厘米左右,以局部潮紅為度。
由于寶寶不能及時準確地反映灼熱的程度,因此家長可將食中二指置于身柱兩側,感知艾灸的溫度來調整艾條的高度。
灸的時間不宜過長,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開始時隔日灸1次,灸治1個月后,每周灸1次或每月灸1~2次即可。
一般可在出生后3個月~6個月開始施灸,但也要根據兒童具體體質決定,體質較差的,可早灸、多灸,體質強健、營養又好的,可晚灸、少灸。
七、三陰交穴
屬足太陰脾經,位于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后緣。
【功效】:調節肝脾腎經,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
【主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月經不調,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冠心病,高血壓,便秘,便血
八、足三里
屬足陽明胃經,位于小腿的前外側
在犢鼻下三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功效】:調節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補虛強身
【現代研究】:可調節血壓,降低血液粘稠度,擴張血管,可預防腦血管意外,減少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
【適應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便不通,腹瀉,便秘,體質虛弱
有較強的延緩衰老,養生保健的作用。
【艾灸方法】溫和灸:將艾條點燃后,在距離穴位約3cm處施灸,如局部有溫熱舒適感覺,即固定不動,可隨熱感而隨時調整距離。
現代也常用溫灸器灸,可用灸盒置艾條或艾絨后放在穴位上,每次施灸15~30分鐘,以灸至局部稍有紅暈為度,隔日或3日1次,也可每周施灸1~2次,長期應用。
【施灸的禁忌】
1.對實熱證、陰虛發熱者,一般不宜灸療。
2.對顏面、五官、有大血管的部位、關節活動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3.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也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