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最后幾天,我困囿于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情緒起伏不定。
當時,我報名參加了一個網絡平臺的快速寫作比賽。報名之前,我的想法很簡單,通過參賽,切磋技藝,積累經驗,快速、高質量地把正在寫的一個故事寫完。所以,我歡欣鼓舞地報了名。
接下來的幾天,我的情緒忽上忽下,時而躊躇滿志,時而低落消沉。臨近揭曉的最后兩天,我的挫敗感一天比一天強烈。終于伴隨著塵埃落定,我被最強烈的挫敗感擊中,情緒跌至谷底。
像我遭遇的這種挫折,很多人都有類似經歷。可是,關于什么是挫折,如何坦然面對挫折,我們有沒有思考過呢?
首先,什么是挫折?
百度百科的解釋是,挫折,是指人們在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阻礙,使其需要或者動機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在這個解釋中,有兩組關鍵詞組,“無法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以及“不能得到滿足”。
這讓我想起一個閨蜜走出失戀的經歷。當時,她的情緒完全崩潰,最嚴重的時候,她說在逼仄壓抑的家里,徹夜難眠只想一件事,殺了他再自殺。我們都相信她會挺過去,可她一想起種種就難受落淚,一見到我們就喋喋不休。這也難怪,她是當局者迷,“自以為無法克服”。
另一件事,是我爸同事的經歷。在一次正常的崗位交流中,他認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跟領導層吵得不可開交,任誰去勸都沒用,他就是要一意孤行。最后鬧得沸沸揚揚,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他為什么會這樣?根源就在于,他在工作中的訴求“不能得到滿足”。
所以,我、閨蜜和我爸的同事,我們三個人的這種經歷,都叫挫折。挫折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事實,或者說一種結果。事實和結果意味著什么?這是已發生并且不可逆的一種狀態。也就是說,挫折來臨,我們與其后悔自責,還不如坦然接受。這是面對挫折的第一步。
其次,遭遇挫折時會發生什么?
我當時的感受是,強烈的挫敗感。我的閨蜜是,生不如死。我爸的同事是,極其憤怒。當我們遭遇挫折,一般情況下,會觸發我們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包括煩躁、郁悶、悲傷、憤怒、自責和攻擊性等等。
對于負面情緒,我們一向認為,它是不好的。這種看法值得商榷。黑格爾有句哲學名言:“存在即合理。”套用之,不難看出,有負面情緒是合理的。另外,國內外心理學家普遍認同,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
最關鍵的是,相對于正面情緒,負面情緒是必要的。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一般認為,正面情緒的目標指向是自我激勵,而負面情緒的目標指向則是自我保護。該怒不怒,該哭不哭,都是在壓抑真實的情緒表達。如果一個人,壓抑得太過頻繁和長久,極有可能導致心理不健康。
我們之所以認為負面情緒不好,是把它和它帶來的可怕后果給混淆了。我們受“沖動是魔鬼”這句諺語的誤導,太過久遠了。有沒有想過,到底沖動本身是魔鬼,還是沖動不受控,進而引發更加不受控的后果是魔鬼呢?答案不言而喻。
既然如此,只要負面情緒可控,只要不傷及無辜,有負面情緒既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還是必要的。
當我們能接受這個觀點,才算是科學地認識了負面情緒。這是第二步。
最后,遭遇挫折之后我們能做些什么?
振作起來向前看,當然是必須抱有的態度。
但是,太過于逼迫自己盡快走出,算不上明智。有時,在超高強度、后果嚴重的挫折面前,逼得越緊,迫得越急,反而會帶來力不從心、適得其反的更強烈的挫敗感。
王菲接受采訪時,曾說過一句話:“不開心就不開心吧,總會開心起來的。”深入理解這句話,會發現其中包含兩層意思。其一,有負面情緒太正常不過;其二,負面情緒會持續一段時間。
我從中得到三點啟發:第一,正視負面情緒,耐心等待它日漸消弭。第二,控制自己跟情緒較真的想法和行為,因為情緒自有規律。第三,有意識地去發現情緒的運行軌跡,訓練自己做情緒主人的能力。
我的閨蜜在失戀之初,調整得非常艱難,當她完全走出陰影后,她總結得非常文藝:“那時就反復想到《飄》里斯嘉麗說的那句格言,‘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我爸的同事呢?他發泄之后也沒有像別人猜測的那樣,被上司穿小鞋。隨著時間推移,他身邊的人甚至忘了曾經發生過的事。
而我呢?寫作一直是我所熱愛的,柴靜曾在一期訪談節目里說過一句話:“寫作本身就是寫作的酬勞。”現在,對我來說,只要寫得出,并且過得了自己這關,我就很開心。其他的,順其自然吧。
所以,面對挫折,我們可以有種種負面情緒,只要不持續放大之,只要相信我們能從中走出。振作起來向前看,把挫折看成是一次發現自我、審視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機會,在挫折中磨礪超越自我的能力,反復嘗試,永不言棄。總有一天,我們會笑對那些差點將我們擊垮的挫折,挑釁地說上一句:
“有本事再來啊,沒那本事的話,就看著我越挫越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