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理科出身的人,我盡管成績一般,但信仰數字和邏輯堆積起來的金字塔。脫離象牙塔后,混跡于社會,切身體會到拋棄對與錯的二分法,科學只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法。無論科學是不是最終極和最有效的方法,它都只是方法之一。
故事思維就是另外的一種非理性的方法,甚至可以說是人類先天性的認識世界的方法。求學時,不時有老師在課上說閑事,或學校安排的聽講座,我就低頭趕作業。有一個手段讓人生厭,那就是他們說“我給你們講個故事”,少見有學生能在臺上講故事時,能全身心寫作業。故事能影響你,甚至讓你無力反抗。
這本書就是教授如何用故事影響別人,下面是重點做的筆記。
如何用故事影響別人
首先,故事要包涵感情色彩和感官細節。
善于用故事講道理的人深信,人是非理性的,直覺和情感在人的決策中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情感因素可以引導人腦,干擾人的思維,乃至決定我們對客觀事實的解釋。因此,講故事的人在拋出事實數據之前,會根據實際情況尋找能影響人們感受的故事。
凡是一切以故事情節為重,不及細節者,都不能講出一個好故事。他們沒有耐心,最終也不會得到足夠的影響力。這就像以事實為重的人,不關心情感的因素,卻忘了情感因素往往比邏輯論證更有影響力。有些細節,只關乎感覺,似乎與主題沒有直接關系,然而正是這些細節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左右了我們的抉擇。例如,如果你決定買一輛汽車,新車的氣味、促銷員的態度以及開放經濟型汽車的自豪感等細節,都可能成為左右決策的關鍵因素。
故事將細節、人物和事件整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要強于部分的簡單疊加。貪婪導致了國王的麻煩不斷”是一個簡單的例子,而說“國王邁達斯的手可以點石成金,觸手所及的所有東西都變成了金子,這滿足了他的貪婪,卻導致麻煩不斷”,是一個故事。
細節越具體,越容易產生廣泛的聯系,這貌似不合常理,卻是所有講故事者公知的秘訣。一個成功的故事必然是觸動了人類某種共性。其實,要觸動人類的共性,首先要描述個體的個性。這些細節和個性,都讓故事更加形象生動,這才更有力。
其次,故事要蘊含真理。
當你講述一個蘊含著真理的故事,它就像一個調音叉,會令你的聽眾回憶起自己的經歷,并進入所說的故事中,對描述的“真相”產生共鳴。故事能在聽眾的思想中發展并成長。如果故事是一個好故事,你就沒有必要糾結于如何維持其生命力。它自然會在聽眾的腦海中重述和回響。
那講述故事和闡述道理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是聽眾發現道理,后者是給予聽眾道理。我們總是不想接受已被告知的某些答案,而是想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答案,這便是我們共同的弱點。人們總是敝帚自珍,重視自己發現和提出的觀點,哪怕那個觀點是別人想讓你知道的。小孩子的占用欲特別強,給孩童講故事時,向其提出誘導性問題,“這個故事講的什么呀?”天真無邪,處世未深的他們會認為是自己悟道個中道理,回家向父母炫耀一番。這種形式就是用故事把道理包裝起來,減少聽眾的抗拒。
最后,故事要能夠和聽眾產生共鳴,建立聯系。
人們認為試圖影響他人的人都想從中獲利,這是人之常情。大多數人潛意識下斷定,你的獲利就意味著它們的損失,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總是本能的對外界樹立屏障,用懷疑來保護自己。
在講故事之前,你需要建立一種聯系。在你和你想影響的人之間建立聯系。這種聯系越是廣泛和強勁,越是容易引起別人的共鳴。當溝通的渠道被貫通,影響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故事經由人類的共性建立聯系,例如,我們總是善惡的矛盾共同體,我們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礎。每個人都經歷過校園小霸王、失敗的戀愛,一些信任我們的人、一只珍愛的寵物、一個糟糕的老板或是一個真正的好朋友。講一講你的經歷,就可以和聽眾建立聯系。
找到一個好的故事要花費很大力氣。然而,在你試著說服他人之前,你建立聯系的努力將會得到回報。太多的人直接跳到影響力的策略,這在還未建立聯系之前純屬白費力氣。你和你的聽眾之間沒有聯系的橋梁,你所有的話語都會陷入你們之間的隔閡中。倘若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人們知道我們是誰,或者直接跳到說服的主題,我們實際上是在破壞自己的影響力。
真正的影響發生在關系融洽的人們之間。人與人之間,無論在金錢、地位、人種、性別、經歷、文化等方面有多大的差別,終歸都是人類,有一些共識是息息相關的。一個與這些共識相關聯的故事,可以將你與任何一個人聯系起來。神話和寓言得以流傳千年的原因,就是人們可以從個人的層面上與它們聯系起來。神話和寓言并不是唯一永恒不朽的故事。如果你去講生活中的故事,來源于家庭或者工作中的故事,它們都會喚起世界上幾乎所有人的共鳴。當一個人可以通過你的故事與你相連,他們會把你引為知己。
為什么故事能影響別人,或者進一步說,為什么能影響別人呢?作者在“萬能金句還是宏大事實”這章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基于人類的共性,我們的行為是可以被預測的……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你讀過了一個人的傳記,你就相當于讀到了所有人的傳記,我們總是一代代重復著同樣的故事……通過一個人過去的行為,可以預測其未來的行為”。論述并沒有說服我,而且探本究源的方法論偏向學院派,也就不深究了,有興趣的可查詢原書。
為什么現在需要故事
這里我做了兩點筆記,第一點是書中提到,第二點是讀完書,結合生活實際,有感而發。
第一,海量信息需要故事簡化。
在電報時代中,信息沒有跟上媒介發展的速度,信息網絡中無用和繁雜信息過量。盧梭是當時少數認識到這種影響的一個人,在《瓦爾登湖》里寫道,“人類已經成為了人類工具的工具”,“我們滿腔熱情地在大西洋下開通隧道,把新舊兩個世界拉近幾個星期,但是到達美國人耳朵里的第一新聞可能卻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現在的網絡時代,有用信息也過量,每天都從四面八方涌來大量的信息,人們不可能全面地消化這些信息。因此,人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而是獲取智慧的方法。我們常常認為,之所以做出錯誤的決定,是因為沒有掌握足夠的事實根據。其實不然,我們只是沒有理解事實,或者沒有給予某些事實足夠的重視。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根源,是諸如焦慮、貪婪、埋怨、冷漠或者恐懼等人類的負面情感占據了大腦,引導人們往“阻力最小”的道路上去,致使人們做出“安全”或者“于己最有利”的選擇。因此,更多的事實無助于幫助人們獲取新知,而故事可以做到這一點,故事可以幫助人們理解事實的意義。
“阻力論”的論述,我認同結論,不認同過程。從信息處理的角度看過程,如果獲得了海量數據,但是處理方式有問題,沒有挖掘有效信息,甚至忽視有效信息,是做不出正確決定的。在這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做出決定的過程中,和個人情感毫無關系。所以“引導人們往阻力最小的道路上去”,“阻力論”的邏輯不正確。從結論上說,故事確實是總結歸納有效信息的一種方式,而且十分利于表達和傳播,防止曲解意圖,這是我認同的。作者借用一個更形象的故事,闡述“事實必須依托于故事”的道理。
假設人的大腦像一個傾斜的沙盤,如果你只是簡單地羅列事實,就像隨手往沙盤里丟一顆顆碎石。聽眾將來的思想就像一杯水,這杯水傾倒在沙盤上隨意流淌,可能會錯過那些被碎石砸出的沙坑,即聽眾可能會忽略你所羅列的某些事實。
倘若你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就像一根小木棒,在沙盤上劃出一道溝渠,將每一塊碎石都串了起來。當水倒進沙盤的時候,便會順著溝渠,流經每一塊碎石。
第二,邏輯跳躍。
書中“答案授人以魚,故事授人以漁”的“故事勝于事實的10種狀況”中,講了一個“警惕空頭陷阱”?!八^空頭陷阱,通常是一個被刻意簡化的、模棱兩可的問題,讓人左右為難,陷入困境。空頭陷阱并不新鮮,墨守成規的法利賽人就用這一招對付過耶穌,但是耶穌用一個故事輕松化解了。當時,法利賽人問耶穌,那些在安息日工作的人值不值得被救治,這就是一個空頭陷阱問題。耶穌沒有正面回答,轉而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牧羊人發現一只羊墜落井中,他未做任何考慮,立即下去把它救了出來。這個故事蘊含深刻的道理,讓人無從反駁?!?/p>
通俗理解,“空頭陷阱”就是兩難問題,類似于“先救老婆還是先救老媽”的問題。作者沒用故事化解邏輯陷阱,把問題矛頭一轉,或是委婉的回答問題,或者用問題回答問題,或者一通瞎扯也沒關系。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出題人不想讓你難堪,只是想看一下你怎么反應,可以不用嚴謹的有邏輯的回答問題。
進一步思考,就能發現詭異或者警醒之處。作者的“故事思維”是指用感性而非理性說服別人,邏輯臣服于情感,暗藏其中的邏輯跳躍無人發現。上一部分筆記中提到“故事要蘊含真理”,“真理”這個詞只是一種美稱,書中沒有認真地討論“為什么要是真理”。不排除是翻譯的問題,這里改成“故事要蘊含道理”可能更符合故事思維,因為道理可能是對的,也可能是錯的。
例子加論點的論述方式十分常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XXX道理”。特例不能代表全部,更何況例子可能是為了說明論點,作者拿來假論證的,但這種論述方式在雞湯文中仍然特別常見。雞湯文就不企圖以理服人,只想以情服人,而講故事的好處在于,邏輯跳躍很隱晦,無縫焊接邏輯的巨大缺陷?!叭思叶歼@么慘了,你竟然關心故事是不是真的”“你就是嫉妒他,才說他的奮斗故事是假的”彌補邏輯之余,還給懷疑者扣上了“沒人性”的大帽子。甚至在本書最后一章的“故事的陰暗面”,作者自己用故事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邏輯跳躍更深的問題在于,人的理性思考也是很有可能收到故事思維干擾的?!端伎?,快與慢》中提到了類似觀點,但我沒有理解到位,不亂分享干擾視聽。理性思考在哪些方面收到了故事思維干擾,方式如何,表現如何,正是我讀故事類書籍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有仁兄度過重點分析這個問題的書籍,煩請推薦給小弟,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