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蛋白子相比,碳水化合物簡單樸素多了,它最大的功能就是為人體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的消耗:提供能量
碳水化合物、脂類和蛋白質都可以產生能量,但論其功績,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當數第一。碳水化合物也稱糖類,說白了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我們的主食:米飯、面條、大餅、紅薯、土豆等。但主食吃多了并不會生成超多的能量,而是以化學能的形式儲存起來,形式上卻表現為多余的脂肪。
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谷薯雜豆等糧食類主食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每人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克,其中全谷物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為什么攝入量會有這么大的跨度?因為中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不均衡,人們的勞動強度也不一樣。
我們平時吃飯,不但每頓飯都要有碳水化合物,同時還要做到食物多樣化,營養均衡。
白米、白面中的淀粉含量較高,同樣100克,米面的淀粉含量是薯類(土豆、山藥、芋頭等)的四倍,是豆類(赤小豆、蕓豆等)的近兩倍。體力勞動者應該多吃一些含淀粉的食物,面條、饅頭、米飯都很好。但是運動量一旦減少,就要立即改變主食的種類和數量,減少淀粉的攝入。
碳水化合物失衡表現:血糖不正常、腹部肥胖
如果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人就容易出現低血糖癥狀,皮下脂肪及肌肉也會分解來供能,長期下去就會明顯消瘦。
反之,如果一個人很胖,特別是腹部肥胖,或者血漿中甘油三酯明顯增高,排除飲酒的因素,則提示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
有些人體重正?;蛘哌€有些偏低,但是摸摸自己的腹部,總有小肚子,而且軟軟的,這就提示碳水化合物在飲食中所占的比例較高,應該調整。
碳水化合物的平衡:每天至少要吃夠150克糧食
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主要是由體力消耗的多少來決定。體力勞動者要多吃些碳水化合物,具體數量根據工作性質和運動量決定,沒有一定之規;腦力勞動者同時運動少的人吃的糧食量要少一些,但是每天至少要保證150克左右的糧食。另外,正在長身體的少年兒童要多吃糧食,而老年人要相應減少。
平時可以少吃多餐,多吃復合型碳水化合物(天然的食物都是復合型,比如土豆、燕麥、蓮藕等),少吃蔗糖和精米精面。消化能力很差的人可以暫時吃糊精(白米粥里的湯汁),但是要注意搭配其他營養素,并且時間不要持續太長,攝入量上要注意。中國人總講“喝粥養人”,實際上過去喝的粥和現在的不一樣,老祖宗吃的五谷全部是粗糧,煮一煮,煮成糊狀才能吃得進去。而現在的米是精米,是免淘米,沒有麩皮。所以雖然同樣是粥,對人的影響卻差異巨大。
另外,要學會在碳水化合物之間進行等量交換。一般來講,50克白米、白面換算為薯類,大約等于200克,換算為水果(比如蘋果和梨),大約等于400克。吃了薯類或者水果,相應地減少米面,甚至這頓飯可以不吃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