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馮爺
如果不是馮爺去世后那些離奇的事,馮爺就不會成為一個傳奇。
如果馮爺能看到我的這些文字,他一定會說我是個不肖子孫。
嘿嘿,馮爺。馮爺,嘿嘿。
????????????????????????????????????????????? 一
馮爺是本地商鋪數間,伙計數人有名的陰陽先生。
馮爺的德行好,名望也好。重要的是,馮爺是我的外公,所以,嘿嘿,馮爺是個好人。
馮家本是縣城里的殷實人家,田產數頃,商鋪數間,伙計數人。但馮老太爺也就是馮爺的老爹好賭。他一寶一寶地押下去,最終田產和商鋪都改了名換了姓,僅剩下幾間住房。但馮老太爺還是好賭,他堅信自己有一天會時來運轉,一定會贏得盆滿缽滿。
在他又一次輸掉僅剩的幾間瓦房和耕牛之后,除了老婆孩子,馮老太爺已經一無所有了。老婆孩子無處棲身,只好哭哭啼啼地找到老馮太爺門下,老馮太爺對這不肖之子亦是無可奈何,束手無策,但又不能眼睜睜看著兒媳與孫子流落街頭,便又出資在鄉下蓋了數間草房,并時時接濟兒媳與孫子。
這孫子便是后來的馮爺。馮爺便與母親在白土窯安頓下來,相依為命。
?????????????????????????????????? ????????????????二
馮老太爺依然好賭,但他已無賭資,不名一文。于是,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他一寶押上了自己的妻兒,然后他又輸了。
馮老太爺逃之夭夭。
對方找到了馮爺母子,要帶走他們,這是規矩。女人和兒子就是掌柜子的財產么,公認的。
老馮太爺給對方付了贖金,并宣布從此之后與這不消之子斷絕關系。于是,馮老太爺被宣布逐出家門,不知所蹤。
三
白土窯是個好地方。雖然地勢比較高,但這地方像個天然的大窖,冬天避風,夏天太陽又只能曬半天,因此像個溫室,既適合生活,又能長莊稼。
馮爺母子日子一年年安穩下來,也漸漸有了些余糧,雖然日子還是清苦的,但再也不用擔心朝不保夕了。
馮爺一天天長大,轉眼就十歲了。兒子娃不吃十年的閑飯,馮老太太就點著自己的三寸金蓮去打問鄰近的王家要不要放羊的。王家的后生正打算送到學堂里去念書,正好缺個放牛的人手。
王家掌柜的高興地答應了。十歲的馮爺就按時按點地給王家去放牛。王家的犍牛很溫順,馮爺時不時還偷偷騎一下。王家掌柜的也和善,中午放完牛回去,要是碰上他們吃飯,也會給馮爺舀一碗,馮爺會正兒八經推辭:不吃,不吃,不餓。
王掌柜的女人會使勁給他手里塞碗:“碎慫,吃,吃了再去,你媽的飯剩下了下頓吃剩飯。”馮爺只好接了碗,狼吞虎咽,然后退出門來。母親告訴他,在東家屋里要有規矩,他都記著呢。
???????????????????????????????????????????????????三
一日路過私塾,馮爺聽見里面的學童念得起勁,便立在墻角仔細聽了聽,先生的話不太能聽得清,但似乎在講道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馮爺見墻腳邊的水眼(院子里往外排水的通道)好像能容下自己,便爬了進去,但又怕爬進院子被先生發現,就只好將頭探進院子,一大半身子亮在院墻外,聽先生講課。
先生講到高興處,一幫學童哈哈大笑,馮爺忘了自己的危險,也笑出聲來。先生聽到墻腳處傳來的笑聲,循聲望去。馮爺趕緊縮身后退,但為時已晚,馮爺匆忙之中被卡在了水眼里。
先生沒罵人。他打開大門去看怎樣想辦法把這碎娃子弄出來。待走到跟前時,馮爺已掙扎出來,剛起身,準備奪路而逃。可先生已到跟前,馮爺只好低了頭,乖乖站住。
“你個碎慫,趴水眼里干啥?”先生有些驚,有些惱。
“我就想聽聽你講書,墻外頭聽不清。”馮爺膽怯地一頓一頓地說。
先生又是一驚,說:“那你去吧。”
馮爺后退幾步,轉身低著頭回家去了。
???????????????????????????????????????????????????????????????四
傍晚時候,先生來到了白土窯。
馮爺母子吃了一驚,又有些擔心。先生斜坐在炕沿上,馮爺母子立在地下,似學生一般。馮爺母子都知道馮爺今天闖了禍,只能等待先生發落。
先生說,明天讓娃娃念書來,筆墨紙雜后頭再說,我不收學費,你安心。
馮老太太心里的石頭不光落了地,還咣當一聲把自己砸了個坑,“哎呀,先生,這恩情怎么擔待得起?!”說著就示意馮爺跪下。馮爺就跪下給先生磕了三個響頭。
馮爺當晚就跑去跟王東家辭了工,第二天就坐在了先生的學堂里。馮爺是個先生喜歡的學童,肯用功,又踏實。馮爺一有空閑就幫先生掃凈院子,提一桶水,拾一捆柴。馮爺是個懂事的學童。
馮爺上了三年學堂,馮老太太就突然亡故了。馮爺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孤兒。不過馮爺十四歲了,在白土窯,十四歲的男孩子已經能夠自食其力了。但生說,縱有家財萬貫,不如薄藝在身。你娃學些手藝,要比下苦力氣長些,輕松。
馮爺一直記著先生的話。
????????????????????????????????????????????????????????????????五
十四歲的馮爺常常會手足無措。春天來了,地里怎么下籽呢?秋天來了,莊稼怎么歸倉呢?他一個人就常常愣了神。
鄰居劉嬸兩口子雖然時時幫襯幫襯,但畢竟都是單幫子人,自己的日子都不寬裕呢。馮爺也不是不知道這幫襯之中多是憐憫,他雖然很感激,可心里還是時不時生出悲涼來——無影無蹤的父親,突然亡故的母親,心有余力不足的老馮太爺(祖父),每到吃飯的時候,他就想大哭一場。清明,十月一,母親祭日那天,他都會準備些紙錢,在母親荒草離離的墳頭痛哭一場,然后擦干眼淚,繼續艱辛的日子。他往往也哭得劉嬸她們淚眼婆娑,唉,這可憐的馮家娃娃······
后來,經劉嬸說合,山后邊的劉師愿意收馮爺為徒。
馮爺才十來歲,泥水匠的活計太重,單薄的馮爺干不動。劉師是個陰陽先生,馮爺就經常背著劉師的褡包跟在師傅后面,包里是祖傳的羅盤和師傅發黃的典籍。
在晨光中暮色里,一高一矮一胖一瘦行走在白土窯的山前嶺后。只要走藝回來,師傅都會分給馮爺兩個大饃饃,偶爾也會有一包點心,一包面包什么的。馮爺都會給劉嬸送去些,或多或少,來表達對劉嬸的謝意。劉嬸就高興得收下了。劉嬸夫婦就更經常地幫馮爺干些農活。
馮爺勤快,吃苦。馮爺是個好徒弟。
劉師常說,走藝踩千家門,吃千家飯,心貪心硬的徒弟有藝也不能傳。兩年過去了,有一回馮爺攙著半醉的的師傅走在半道上,師傅說,明天開始給你傳藝,好好學。
馮爺接連點頭,嗯嗯嗯。
六
馮爺出師后開始自己走藝了。
馮爺一直記者師傅的話,藝德為上。所以他一直心輕,一直腳下勤快。馮爺的食方就一天天傳開了,就一天比一天忙了。
有一天馮爺正在燒火做飯,師傅劉先生進來了。這讓馮爺很吃驚,師傅很少進他這廟一樣冷清的家門。
馮爺趕緊給師傅端茶倒水,端饃找煙。師傅就安安穩穩
地坐在炕沿上看著馮爺手忙腳亂地找東西。
馮爺灶洞里的麥草就掉出來了,點燃了地上堆的麥草,煙味兒升起來,火勢升起來。馮爺又急三忙四地跑過去踩明火。煙和草木灰的味道就充滿了整個房間。
劉先生開口了,“徒弟啊,日子不是一個人過的啊。”
馮爺窘迫地搓著手。
“獨人難活獨木難著啊”,師傅又說。
?“唉,我這個樣子,誰愿意跟我過日子呢。”馮爺就有些隱隱的難過。
“我今天來,就是跟你當個媒,只要你情愿,女方那邊也情愿。”
“只要是能給我燒熟一碗拌湯,看住門,我就愿意。”
劉先生就笑了。“隔壁你劉家爸兩口子讓我來跟你說,你今年二十了,他的女子花花今年今年15,你也都認得,都熟。他們兩個看你日子過得冷清,看你本分老實,能過日子,就讓我問問你,你看?······”
馮爺就羞赧地低了頭。
劉先生看著馮爺高興卻又不好張口的神情,就說,“我給你劉嬸回話去了,我給你看個好日子準備過事情。”說完,就出門去了。
馮爺張嘴要說什么,劉先生已經走出去一大截了。
七
老馮太爺出面給馮爺操辦了婚事。老馮太爺說,我就是當時死了,眼睛也能閉上了。
莊子里人就哈哈哈地笑。劉先生也笑,“趕緊讓你孫子給你瞅個風水寶地,你眼睛一閉,我們就安頓得穩穩當當的。”
老馮太爺就看著身邊的馮爺和新進門的媳婦滿意的笑了。
馮爺自己的日子開始了。媳婦花花雖然年齡小一些,但在她母親的調教下,什么莊稼活都會干,針線茶飯,樣樣拿得出手。馮爺現在進門有熱炕,有熱飯。他心滿意足,雖說是年輕的沖氣匠老陰陽(沖氣匠是驅邪的藝人,沖氣匠年輕的時候煞氣重,能鎮住邪,老陰陽見的世面多,經驗多,因而更吃香),但馮爺憑著自己的心輕與腳勤,到他家里來請他合個婚,看個日子,埋個墳,上個梁,立個大門的人越來越多。
馮爺的日子也一天天好起來了。
不出一年,花花就給馮爺生了個姑娘。馮爺隆重地給姑娘辦了滿月。請了老馮太爺,丈人劉嬸夫婦,私塾先生,師傅劉先生,莊間老人,馮爺鄭重的給他們磕了頭。
馮爺心里五味雜陳:若不是父親馮老太爺好賭,不會有今天的落魄;若不是爺爺老馮太爺放心不下,自己早已流落街頭;若不是私塾先生古道熱腸,師傅劉先生傾心相授,自己絕無半點謀生之道;若不是岳父母劉嬸夫婦熱心幫助,下嫁愛女,哪里會有今天這小姑娘的出生!
這些好人,自己都遇上了。
送走來道喜的客人,馮爺到墳上給亡故的母親送紙錢的時候,說,“媽,你的娃我又活過來了,我也有娃了······你不用在牽心我不成材了,也不用牽心我挨餓受凍了······丈人對我好,花花也對我好·····你就安心早些轉是超生去吧······嗚嗚嗚······我今天給你多多少些票子,用完了你就給我拖個夢來······我給人家念經的時候,都會給你寄個大大的封包,你就記著取上·····嗚嗚嗚······嗚嗚嗚······”馮爺說著說著就忍不住大哭了一場······
生活啊,就像一籠火,在燃燒正旺的時候,可能突然遭遇一場大雨,澆他個火星全無。也就像一星星火子兒,只要有干柴有風,就又能重新燃燒起來,并且燒得旺旺的!
馮爺知道,自己省的這籠火正在慢慢燒旺,他當然希望燒得很旺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