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解讀)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黃帝問:氣口(氣口又稱脈口、寸口,即兩手橈骨頭內側橈動脈的診脈部位,身體的脈象)為什么能診斷五臟的疾病呢?
“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岐伯回答說:胃是水谷之海,六腑的源泉。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五味(酸、甘、苦、辛、咸)入口后,都存留在胃里,經過脾的運化,來榮養五臟血氣。
“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氣口是手太陰肺經,是以五臟六腑之精氣五味,都來源于胃,而其變化則表現在氣口脈上。
“故五氣入鼻,藏于肺,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五氣(臊、焦、香、腥、腐)入鼻,進入肺里,而肺一有了疾病,鼻的功能也就差了。
“凡治病,必察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凡是在治療疾病時,首先要問明病人的排泄情況,辨清脈搏,觀察他的精神情志,以及病態如何。
“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過分在意于神鬼之說的人,就不必向他說明醫療理論;厭惡針石的人,就不必向他說明針石技巧;不愿接受、不配合治療的人,其病必然無法治好,勉強治了也絕難收效。
今天學習了氣口診斷五臟之疾病。且繼續學習,今天就學到這里了。
? ? ? ? ? ? ?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