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高中時代是一場電影,只能選擇一個場景作宣傳海報,你會怎么選擇?
反正此時我腦海里浮現的是清晨的校園(以為在背英語或古詩的童鞋你們恐怕要失望了),大概還有十分鐘就要開始早讀了吧,密密麻麻的背著書包的人從校門涌進來。而我此時卻在奔跑,逆著人群向外跑去。每當此時,我心底都會有點特殊的感覺,自己一個人逆行太突兀了,阻力挺大稍不注意就撞上哪位正在仰面背英語的同學了。但更多的是興奮,因為清晨校園里樟樹的葉子散發清香,因為在時間壓力下不得不快速奔跑,因為這巨大的、逆向的甚至阻礙著我的人潮。當時就很自戀的我,總覺得那場景像極了拍電影。雖然這奔跑并沒有什么感人甚至合理的理由,我不過是習慣性地起晚了,還堅定不移地要吃早餐,所以這樣的畫面在校園里一再上演。
最喜歡那樣的自己,奔跑的姿態、不顧一切的眼神。在時間上已經起步的晚了,就用速度去彌補追趕。如果可能的話,真想為當時的自己畫一幅油畫,樟樹的葉子郁郁蔥蔥反射著陽光,風從少女的發間穿過,她額頭上沁出細細的汗珠,神情有點焦急也有點享受,裹在寬大的校服里的是蓄滿力量快速奔跑的身軀。而周圍有無數的同齡孩子包圍著她,他們多數戴著厚厚的眼鏡,有的睡意朦朧有的神情嚴肅,不少人手里可能拿著方便背誦的小冊子。灰色的水泥大道上,這熱氣騰騰的一天即將開始。對,就是這畫面,灰綠色的背景,灑滿明亮的細碎的光,《我的高中時代》。
沒有“學渣逆襲,刻苦三個月考上清華”的勵志梗,沒有“霸道同桌愛上我”的粉紅橋段,更沒有“學霸白富美上高中:開掛人生剛剛開始”的完美人設,這或許是一部很無趣的電影吧。自己作為主角唯一勉強合格的就是:在當時的不少人眼里,我也算個“怪人”。高中時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雖沒有刻意而為,但多數同學對當時的我的評價都是“個性鮮明”,換個我更喜歡的說法就是“做人低調,做事高調”。除了舍友、同桌前后桌和原來初中校友,我在班上沒有太多朋友,也絕不是那種可以和所有人侃侃而談的類型,對于八卦緋聞和猜忌比拼都沒有什么興趣,是個無趣又淡漠的人。那么我都做過些什么事呢?在元旦晚會上和男生搭檔合唱情歌《只要有你》,在市級公開辯論賽上擔當正方辯手并獲得“最佳辯手”稱號,參加了好幾次英語演講比賽并以慘烈的失敗告終,寫作文水平不穩定有時被批不合格有時被被老師默默發在校報上,參加校運動會為我們那個成績第一體育自棄的班級拿了獎牌······。
電影的整體基調嘛,我想是免不了灰暗壓抑的(雖然和海報有點不符,別怪我掛羊頭賣狗肉哈)。高考之前我幾乎不了解這個世界,從沒離開過出生的那座小城,把高考當做終點而活著。那時日子特別單調,每周日下午我背著沉沉的書包先從家出發走上半小時,再搭1小時的公交車,就到了學校,放下書包,拿出書本,做題做題······到了周五晚上再重復之前的旅程,從學校回家去。我的足跡是一個封閉的圓,循環往復,沒有盡頭沒有出口。恍惚間仿佛又看見當時自己坐在開往學校的巴士上,戴著耳機聽歌時望向窗外的側臉。那時我總希望,車上的旅程長一點,再長一點,要下車去宿舍、去教室、去準備下一場考試的事實讓人想要逃離。我喜歡坐在靠窗的位置,看景色的變化,一開始是廣闊的田野偶爾有幾只鳥飛過,后來漸漸出現商店、小吃攤、紅綠燈,經過一家窯廠,一家駕校,一棟華僑投資的商品房,然后所有房屋都變得擁擠,道路卻開闊起來,不出五分鐘學校就到了——真有幾次遠遠望見校門,我幾乎想跳窗而逃的。但那不會發生,我每一次都背著沉甸甸的書包,在金光閃閃的校門匾額下抬頭仰望,深吸一口氣,走進去,想著這一周要更加努力學習。
這恐怕不是一部精彩的電影,因為上帝這個編劇沒有給我主角光環,而更糟糕的是我本人甚至都沒有主人公意識。那時我不夠勇敢,沒有主見,雖然有時看似意氣風發,但實際上無知而不自知。就比如文理分科的時候。記得那是一個下雨天,期末考試已經結束爸爸送我回學校拿成績單,然后我就面臨著文理分科的選擇了。路上父親的意思是我文科比較擅長建議選擇文科,而當時的我脫口而出“可是文科不好找工作啊!”我真想問問當時的自己,你對于“找工作”這件事真的有概念嗎?除了聽一些不相干的人說,你又有什么直接經驗支持嗎?其實當時選擇的動力主要是恐懼。學文科的話就要脫離原來的班級去文科班了,會有新的同學、新的班主任甚至新的宿舍。我害怕變化,害怕一個人面對未知,加上之前的理科成績也不錯,當班主任說了句,“我們班是理科班,就選理科吧!”就這么順水推舟地成了一名理科生。更有甚者,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報考大學也是由于老師的一句話,他說“這學校挺好,之前有學生去的,離家近專業也適合女生。”這些都是多么重大的抉擇時刻啊!可惜當時的我既沒有充足的信息儲備,也沒有強大的心理支撐,人生難得的自由選擇機會就這么隨波逐流了。原來一切的悲劇都有長久的來龍去脈,從我面對事關自己人生的抉擇卻盲從別人的話開始,我就把部分生命的主宰權拱手相讓了,我沒有為自己負責,那么后來的混亂、迷茫和糾結其實早已經在前路上做好埋伏了。
其實這是一部沒什么深度的電影吧!本以為那是最有夢想的時候,但現在想想高中時代的夢想卻最是貧瘠。不像童年時的天馬行空,以為自己在野外搭個棚子就能獨自幸福生活;也不像后來的夢想扎根在現實的土壤里,具體到什么職業、多少薪水、多大房、哪國車都能落實。那時真的以為高考是終點,而大學和成人生活就像“王子和公主從此以后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那樣,強烈而模糊,我甚至從沒有想過大學要怎么上,以后的人生怎么度過。
突然想起一部很經典的香港電影《歲月神偷》,初次見到這片名時都以為這又是一個夸張搞笑的俠盜故事,結果恰恰相反。影片講述了香港第一代移民平凡的家庭生活,窮困但堅韌的人們在歡笑、風雨和生死疾患中老去。《歲月神偷》傳達的意思是,時光是最厲害的小偷,親人的健康、如雪的眼光、挺直的脊背都一一被偷走,我們最終站在時間的海岸上一無所有。
回想高中,那時我讀詩,每天背誦英語,能解三角函數,會分析物體受力,夢想改變世界。他們都說高中是人生最知識淵博的時代。但那又何嘗不是最貧瘠的時代呢?一腔年輕的熱血困在方寸教室,耗在一道題與另一道題的溝壑之間,一場考試一次排名就足以叫生活和心情天翻地覆。
如今我偶爾寫詩,sin和cos已無法分辨,家鄉的小城在千里之外。生活依然艱難,想象中的自由平和并沒有到來,依然頑強抵抗著,希望世界不要改變我。那時以為的終點,卻是我掀開生活簾幕走向真實世界的起點,從此遠離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單純和枯燥,揮別這人生中最美好的噩夢。
如果高中時代是一部電影,雖然它沒那么絢爛光明,但是我會好好珍藏。在某些下雨的午后或夜晚,一個人,取出來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