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大多人都在說人工智能、增強現實,但其實這一切都要從3D成像開始說起。
數十年來,3D成像和傳感技術已經在高端市場的“庇護”下逐漸成熟,并在醫療類和工業類領域成功地獲得了市場認可,3D成像與傳感技術將在消費類市場迎來爆發。
3D成像和傳感技術的主要應用場景
目前,基于3D傳感技術的系統是利潤最高、最具創新性的成像解決方案之一。于是,科技公司并購頻發,大量市場投入、研發工作的加速,使得新技術不斷成熟,最終這項新技術將像典型的多米諾骨牌效應一樣,傳導至汽車、商業機器人、建筑和制造等更多的應用領域。無人機和機器人也將從3D成像和傳感技術中受益。
臉部識別等生物識別將成為3D成像和傳感技術的主要應用。傳感器可以發射出不可見光束,光束碰到周圍的物體后會反射回來。對面部識別或手勢控制來說,這是很有用的,比如在手機前面揮手就可刪除一封電子郵件。
增強現實(AR)則是另一個重要應用,例如運用3D成像和傳感技術繪制周圍3D環境,這對于AR來說是相當有用的。
蘋果iPhone X等智能手機成消費級3D傳感器市場強推動力
消費級3D傳感器涉及光學模組、芯片設計、核心算法、SDK開發以及供應鏈量產管理等,是一個復雜的交叉學科。分析師預計在2020年,消費類產品中將成功應用3D成像和傳感技術。不過,近期看來,得益于半導體的微型化,新型3D技術目前已經能夠滿足消費類市場的需求。這一預測似乎將加速到來。
最新發布的iPhone X采用Face ID技術,它依賴于設備前端的新傳感器和攝像頭,蘋果將其統稱為“TrueDepth”。該技術采用了TrueDepth相機技術及其配置的相應子系統,其中包括紅外傳感器,照明器,點陣投影儀,距離傳感器和環境光線傳感器等各種傳感器設備。這套3D識別系統采集到的深度信息可以用于區別真實人臉和照片,提高了人臉識別的安全性。
iPhone X的“劉海”中大有內容
iPhone X自動識別用戶的臉并自動解鎖
iPhone X還有一項有趣的應用使用了人臉3D追蹤系統:它的前端新傳感器和攝像頭可以追蹤50多種面部肌肉運動,并提供12款“動話表情”用于鏡像使用者的神態。
通過首次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推動,2017年3D成像和傳感器件的制造數量將迎來騰飛。預計2018年在移動和計算領域將會有大量3D成像和傳感產品面市。計算和可穿戴應用領域也將助推出貨量的增長,預計到2022年,將出貨超過10億顆3D成像器件。
盡管由于多種3D成像和傳感技術并存,3D成像和傳感市場很難進行細分。但是,可以預見,伴隨技術的成熟必然會出現 “殺手級應用”,一系列3D成像和傳感產品和廠商也將崛起。掌握攝像頭核心專利技術、在產業端和消費端均有布局的超多維集團正蓄勢待發。3D成像和傳感生態系統正充滿活力,新技術和新應用必將帶來新機遇,市場變革已經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