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生寫字
【原文】
《菜根譚》抱樸守拙 ?涉世之道
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故君子與其練達,不若樸魯;與其曲謹,不若疏狂。
【沂河生說】
人與社會的相處,大抵有三種境界。一是涉世未深,不懂機巧。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提到的嬰兒的狀態,說“”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又說“見素抱樸,少思寡欲”,“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生活中,孩童想要什么往往會直接表達出來,沒有拐彎抹角地計謀或策略,也因此而顯得格外可愛。
二是涉世已深,善用機巧。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我們生活的社會好像一個大熔爐,我們越是融入其中,越能受到它的點染磨練,從一個不諳世事變得老謀深算,在繁雜的生活橫流中暢游。
三是涉世雖深,不用機巧。此時正是“復歸于嬰兒”的狀態,返璞歸真,找到內心的安靜與祥和。正所謂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抱樸守拙反映了一種豁達的心態,是一種更為智慧的處事方式。對自己對他人不再過于苛求,摒棄了矯揉造作,也是一種更高程度的練達。
佛家修煉也有三重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這與抱樸守拙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能說三種境界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可取。只要追尋自己的本心,保持真性情,或者說一心向善,外在的表現形式到底如何就不再那么重要。或練達,或樸魯,或曲謹,或疏狂,都是多姿人生多彩社會的一個方面。
如果你想做到人情練達,卻又感到很累,那還是順其自然的好。好朋友不會埋怨,陌生人不會在乎,剩下的或許會有幾句嘲笑,可與自己的誠心實意比起來又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