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顯
其實我現在依然是一事無成。
接近一年的時間顛覆了自己,付出了努力讓自己蛻變,結果呢?
1.
去年的現在,那時我剛度過元旦假期,和兄弟聚會完畢回到自己的工作地,夜幕降臨之后便是自己自由散漫的生活狀態。
用音樂點綴自己煞有介事的品味生活,輾轉于各式江湖朋友間飲酒享樂。
那個時候還沒有完全沉浸在臺燈下讀書的恬靜,跑步雖然成為業余生活的一部分,但裝模作樣的日子里誰不會選擇裝得更好看,讓生活豐富起來也只是為了裝逼。
日子過成了虛胖的形態,看著好似充實,卻總感覺少了一份真正的踏實,直到3月份的某一天,幡然醒悟。
我突然想擺脫這種公式化的生活,工作——下班——休閑——睡覺——無聊,覺得人生應該找點其他的樂子,比如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那天,我決定開始寫作,給自己定下個小目標:每天寫一篇文章發布在公眾號上。
我想過另一種生活,創作新的可能。
關上門,倒杯水,打開電腦,坐在桌子上一寫就是兩三個小時,在這本應該出去和朋友們一起浪的夜晚,我在公眾號上寫下了第一篇文章。
2.
剛開始寫的時候挺積極,憋了一肚子話沒地方訴說,接連寫了幾篇異常順利,慢慢的,開始覺得寫作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每天堅持寫。
也許你會說,這并不難啊,每天那么多時間,抽點時間出來寫也不是難事啊。
那么,請你坐下來連續寫上幾天甚至一段時間,就會發現站著說話確實不腰疼。
很多人寫作都是在八小時之外的業余時間進行的,有些人還需要在八小時之后加班,累死累活一天回到家還不忘寫文章,這種感覺就像你爬到山上已然氣喘吁吁,但為了健身效果卻要逼著自己狂作俯臥撐與仰臥起坐。
累不累啊?
累。
但值得。
在剛開始的幾個月里,自己寫文章會遇到的瓶頸不單單來自于靈感的枯竭,還來自一些時間安排的沖突,后來,做了一些事情,規劃了自己的“寫作作息”時間。
什么事?
選擇早起、時間管理、拒絕社交、刻意學習。
3.
前幾個月一直都是早睡的狀態,夜里十二點不到就自動放下手頭任何事情,爬向了被窩,調好鬧鐘指向早晨 5 點,便安然睡下。
第二天醒來的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也不是喝水或換衣服,而是打開電腦寫文章。
這種習慣給我的好處是學會了早睡早起,明白了自己生活的目的,讓自己活在有目標的世界里,這樣的日子讓我活出了新的動力。
在學會早起的同時,我開始刻意安排自己晚上下班后的時間管理。
下班后選擇去跑步 3 到 5 公里,吃完飯回到住處進行讀書以及寫作,日復一日不間斷,把晚上做過的所有事情都記錄在案,用了多少時間,做了什么事,全部用筆手寫在筆記本上。
一清二楚。
我的生活變得井然有序。
大概經歷了100天左右,時間觀念已經嵌入我的潛意識,明白了時間是自身最寶貴的資產,如何管理好時間,如何有效利用時間,這兩個難題通過自己對時間使用的記錄,已然迎刃而解。
借用羅振宇先生在跨年演講的標題:時間的朋友。
時間是我們的朋友,是我們相依為命的伙伴,你和時間一起埋下什么種子,就會長出什么樹來,時間從種子的發芽到成長,一直監督著你,所以你種樹過程中做得好不好,樹還沒長成,時間就給你答案了。
感知到時間對自己的重要性,我開始逼自己學會擠時間做事。
所有的零碎時間、連貫時間,都被我裝進褲兜里,舍不得拿出來揮霍啊,便小心翼翼的用在了有意義的事情上.
比如利用碎片時間看書,利用連貫時間寫作,利用小段時間和別人進行溝通交流。
珍惜時間成為了我去年大半年的主題思想。
4.
當我對著自我提升這件事情上正熱火朝天的付出努力之時,卻遇到了麻煩。
總有人來呼喚我參加某些飯局、某些聚會,某些社交開始成為我寫作路上的阻礙。
當人把時間專注的花在一項事情上的時候,另外一件事情很有被強勢忽略,即使一心二用的進行兩件事,事情完成的效果也肯定不盡如人意。
你在KTV喧囂的環境里寫文章,寫著寫著有人來敬杯酒,你被迫停下喝一杯,然后繼續寫,發現思路斷了。
你在看書看得起勁的時候,有人致電邀請你出來聚會,你礙于朋友情面只能放下手頭的書本,出門去和那些朋友坐著閑聊,那些家長里短。
這兩件事我都經歷過,之前大部分相聚都是以閑聊扯淡為主,在目前的我看來等于消耗時間和消耗精力,而如果從以前我的角度看,這是在完美打發時間以及利用時間增加雙方感情。
自我蛻變路上走遠了,看很多事情的想法和角度就全變了。
于是我做了一件事:拒絕社交。
有一次我終于拒絕了別人的邀請,選擇安心做自己的事,一而再,再而三,拒絕一些社交成為了家常便飯。
如果你選擇將時間耗在學習與精進的事情上,觥籌交錯和閑扯瞎聊在你面前晃悠著,誘惑著你,拉攏著你,你該怎么辦?
拒絕一些會浪費你時間且看起來無效的社交,是自我蛻變和提升的必經之路。
5.
沒有太多干擾,我終于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情。
但長時間寫文章和閱讀之后發現,自己的認知范圍不夠寬廣、知識境界過于局限、想法與格局還是太狹隘。
我開始有所焦慮,畢竟我想變得更好。
以前我一直在kindle上閱讀,然而在九月份的時候,我開始回到紙質書閱讀的行為模式,于是瘋狂買書。
時至今日,即使有些書沒來得及拆封和閱讀,遇到好書我會堅持購買。
你會問,這是為什么,沒看完或還沒看的書放在那里不是擺設嗎,如果不看豈不是浪費錢?
而今網絡很多地方為什么會提倡選擇付費課程,你想啊,如果你花了高價去學習,會不會重視這門課程,起碼無論如何都不會放在一邊不看吧?
我把書先買來,知道這是真金白銀換來的,就算懶得看也會擇時去看,而且會給安排時間去閱讀,早晚而已。
多本未閱讀的書湊在一起,也許還能組建成我未來的閱讀計劃體系,這有何不好?
為什么我的kindle變成一座移動圖書館,囤積了海量的書籍,那是因為那些書大部分都是免費獲得的啊,所以就會覺得:反正免費,不看也沒損失。
另類的“付費思維”就這樣在去年硬生生的植入了我的大腦中。
不斷的看書,再將心得寫成文章,如此一進一出,正在持續改進自己的想法,拓寬自己的眼界。
買書看書是一項很好的自我投資,也是最廉價且性價比高的自我投資,閱讀書籍會讓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因為你不知道會看到什么,而你所看到的都會帶你進入另一個世界。
6.
但是,想進入真正的另一個世界,還需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大量輸出。
去年從開始寫作到現在,我一直在奉行刻意練習,把想到的學到的所有都進行整理,適時進行分享,或用文字的方式進行表達。
于是才有了在 260 天的時間里,寫下 248 篇文章。
你問我靈感從哪里來,不如我來告訴你那些時候可以尋找靈感。
剛剛在洗澡的時候,熱水順著我的臉往身上流下,靈感開始在我腦海中盤旋,于是有了這篇文章。
我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每次如廁之時,我會進行思考,簡而言之,便是想想今天寫什么文章或者自己有什么事需要梳理。
走在路上,有時候我會觀察路人、車燈、天空,思考萬物與自己的聯系。
沒事的時候可以進行自我思考,文章的靈感或素材也許就有了。
而思考是自我蛻變和提升過程中最需要刻意練習的部分,人只有不斷思考,才能迭代自己的腦細胞,才能更新自己的思想系統。
然而,我在去年做了那么多事,依然離理想的自己還有很大的差距。
但沒有變成自己想象中那個更好的自己,是壞事嗎?
7.
前年,我和哥們聊起夢想這個話題,我說我想去環游世界,哥們讓我別太異想天開,假如我把這個想法告訴家里人,家人估計也會拿盆冷水讓我洗洗臉照照鏡子。
我也覺得實現夢想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但有什么關系呢?
人活著沒有夢想,對未來沒有想法,那這人就只是一副會動的肉體而已,沒有任何意義,用行尸走肉來形容也不為過。
我跟哥們說即使到時候我沒辦法完成夢想,但在為了夢想想辦法努力和奮斗的過程中,我將收獲很多未曾想到的美好和驚喜,我將成長和改變。
變得更好,這就是初衷。
另外,萬一夢想實現了呢?
去年一整年做了很多事情,堅持寫作、不斷讀書、加入各種社群、鏈接牛人、持續學習、傳到外地旅行。
雖然沒有變成理想中的那個自己,這卻不是壞事,起碼我看到了自己在寫作路上的諸多可能,知道自己原來可以活出另一種姿態,發現原來世界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
在我的身上還存在一個新我,我要去尋找他。
去年沒完成的事,大不了今年再努力一把,再奮力爭取。
新的一年,前路肯定有更多阻礙,我只能迎頭面對。
人生就是見招拆招的過程,有啥事你來吧,我亮劍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