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講了一堂道德與法治的公開課。整個流程完全是按我預設來的,環節也比較完整,該講的知識點也講了,該補充的知識也拓展了,該練的題也做了。而且,整堂課時間的把握也做得很好。總之,在我看來,我的這堂課實在挑不出毛病了。
? ? 事實上,又哪有什么完美的課,你嚴重的沒毛病或許恰恰是你的最大毛病。這一點,在隨后的評課環節中,就暴露了出來。
? ? 有老師評價我這堂課就像一場知識充分的講座,而不像一堂課的樣子。因為,整堂課中,就只是老師自己在講臺上賣力表演,而本該是演員之一的學生卻統統成為了觀眾。這就是整堂課的最大問題,師與生之間缺少互動,學生的主體作用幾乎沒有得到發揮。
? ? 這點確實如此,我也很認同。其實,關于學生的問題,我也有過思考,但得出的結論是不行。為什么呢?雖然班上人少,但這幾個學生在課上反而更加沉默了。問一個問題基本沒人回應,即使回應,聲音也很小。這讓我更加不信任學生,在考慮教學環節時就會不自覺地把他們給剔除在外,將他們看成累贅,以致授課過程中出現了巨大的漏洞。
? ? 評課老師給出的建議是“試著去相信學生”,主動引導學生,給予學生充分的課堂話語權,這樣再去看看效果,那肯定會不一樣。我決定嘗試一番。
? ? 一堂課本就該是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相互交流的動態過程,只有動起來,教師才會有充分的課堂表現,學生才能夠激活自己的思維,在相互成就中,共同創造一堂無限接近完美的課。而當一堂課變成了只是老師口若懸河地講,那這堂課就成了一灘死水,無論老師的學識再豐富,最后也只能感動自己,卻感動不了學生。
? ? 試著相信學生,讓課堂活起來。這就是我對這次公開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