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諸如《社會階層已固化,窮人該如何尋找上升渠道》和《未來,窮人該如何尋找上升渠道》的文章在朋友圈迅速傳播開來,讓很多在底層一直奮斗向上的朋友來看,甚至內心喪失了向上努力的動力,既然社會越發達,階層固化越嚴重,窮人尋求上升的渠道就越加的困難,那拼死拼活的努力還有個毛線用?
看完這樣的文章,給我的感覺是,之前從古典文字中常看到的“君子固窮”轉化為現實中的“窮人固窮”的觀點。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難受也就是那么一小會兒,然后各自回到各自工作,繼續為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水費電費油費打拼,只不過停下來偶爾再去看看這些文章,內心還不免有些失落。
階層固化真的有那么嚴重?窮人真的沒有出頭之日?這讓我想起了郝敬芳的《北京折疊》,一部中篇科幻小說,描寫的是未來不知哪個年月的北京的階層分化現象(有人說是22世紀),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來分析,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為名校物理學系畢業的郝敬芳在撰寫《北京折疊》時肯定受現實社會狀況的啟發,在其特殊的視角觀察下,經過藝術的加工,為我們呈現一個階層分化極為嚴重,而且各階層間幾乎沒有任何轉換可能的折疊社會,如此的令人沮喪,甚至讓一個平常人,連一點改變的能力都沒有。
在文章開頭提及的兩篇文章,都采用大量的數字分析證明:社會一旦進入發達且穩定的階段,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將變得日趨明顯,底層向上流動越來越難,繼而推出寒門再難出貴子的結論,這種結論確實令人心塞,然而看完這兩篇帶著充足數字的理性分析之后,我想分享中外歷史上的幾個同質事件:
西周時期,中國的社會結構是中國歷史上階層分化最為嚴重的時候,而且是人為的將其進行固化,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大夫的等級序列。如果對這樣的分層比較陌生的話,那就看看孔子的作為:一生都在為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而奔走,該制度的核心就是等級制度,然而周游列國,處處碰灰的結果,“惶惶如喪家之犬”,那個時候時候的社會形態,用孔子的話講是“苛政猛于虎”,然歷史的車輪依舊不會因孔子的意志而做半分的停留,分封制瓦解,封建制度確立,便開始了新一輪的權益劃分。
及至東漢末年,因土地私有制的長期存在和發展,大量的地主豪強出現,社會階層再次出現固化,形成了固定的貴族階層,甚至到了魏晉時期,國家以制度的形式將這樣的社會發展結果進一步固定了下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貴族”的人才選拔制度,徹底的斷絕了平民百姓的官場晉升渠道,這也是當時的普通老百姓唯一一條改變自己的渠道,被硬生生的切斷了,雖然這種只看門第與聲望的家族繼承制選拔官員的制度造就了諸如王羲之、王獻之、嵇康、阮籍等有閑階級,并為中國歷史遺留了眾多文化財富,但這樣的制度對社會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弊大于利,直到隋唐時期開始推行的科舉制,才徹底打破這種局面,讓諸多寒門通過科舉的渠道步入了征途,擴大了官吏來源和統治基礎,也為大唐盛世奠定了文化基礎。
在西方,沒有什么比黑暗的中世紀,對人們的思想以及各類行為管制更為嚴重的時期了。當時的社會制度是為政教合一,人們的生殺予奪大權全部掌控在教會手中,為防止異教徒的“為非作歹”,還成立到了宗教裁判所,對違抗教會的施以酷刑,布魯諾便是犧牲品之一,這種教士與平民階層的對立通過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后來的經濟發展(主要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變革)而逐步的化解,使宗教回歸單純的思想信仰的領域,才為科學的社會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為西方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產生了人類歷史上最為骯臟的奴隸貿易,單憑想象,我們很難理解當時的黑奴是處于怎樣的地位,但從《湯姆叔叔的小屋》的內容來看,奴隸制的存在絕對是人為的最高級別的階層對立,最為悲慘的是生而為人,卻仍舊像動物一樣被人買來買去,沒有任何人性的尊嚴,甚至身為奴隸本身,也時常流露出對自己地位的認可以及肯定,覺得作為黑奴,自己的骯臟的,卑微的,而白種人是高貴的,純潔的,并將那些勇敢打破這種理論的行為視為笑談。
其實,這才是最為可悲的,也是最為可怕的,即你不去努力改變這種狀況,反而認為這種理論準確并為之搖旗吶喊,就像圣經所說的“富人上天堂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如果堅信這種說法的正確性,那么新教徒就不可能在美洲這片大陸上創造出屬于他們的“山巔之城”——“美國”,并在今天仍舊保持不斷的新鮮創新力。
所以,與階層固化存在理論相比更為可怕的,是一個社會和個人喪失或者減弱了努力去改變的能力,或許,在當下的中國,因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教育資源的不平衡,使得邊遠地區和鄉村地區的孩子走出來的人際和教育成本更大,但只要這個社會還認可和鼓勵你的努力,你的活力,你的創新力,我想,作為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應該停下自己前行的腳步,停下去本來可以創造的無限可能。
因為,歷史的車輪不會停留在當前,社會的腳步仍舊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千萬不要因為一種固化的理論禁錮著自己的思想。
畢竟,未來,還有無限可能;畢竟,在階層固化理論盛行的當下,我們仍舊可以看到很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了諸多的不可能。
相信,你也可以。
The end.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