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法則
什么是雨林?雨林是人類的生態系統,人的創造力、商業智慧、科學發現、投資資金以及其他元素以某種特別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培養萌發出新想法,并茁壯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自然界的雨林不會預先決定有價值的新物種的進化過程,但是會提供恰當的環境來培育偶然發現的進化過程。在雨林中,最有前途的生命形態以一種不可預測的方式出現在非常富饒的環境中。
當我們想到創新系統時,最大的生產力來自類似雨林的環境而不是農場。雨林是一個具有獨特品質的環境,空氣、土壤中的營養素、溫度都有可能催生出新的動植物物種。
讓我們想想現實中的商人是如何操作的,在“農業”模型中,地里的野草往往會被拔掉。在雨林中,我們就是要鼓勵野草生長。
熱帶雨林是自下而上建立的,受非理性經濟行為支配。
熱帶雨林的繁榮與成員的數量,以及成員連接他人的能力密切相關。
創造性的重新組裝,最高效率地快速聚集原子,解散,再聚合的能力,驅動了熱帶雨林中的經濟價值。
創建熱帶雨林意味著盡可能提高創新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打造成功。
驅動創新的要素
- 創意與發明
- 資金
- 人才
- 教練與導師
- 商業支持服務
- 進入全球市場與供應鏈
- 新聞與媒體網絡
- 文化、社會價值、模型、法律規范
- 房地產與商業基礎設施
- 教育與勞動力發展
- 貿易與工業組織
- 政府
硬件
- 人:教育體系,科學研究,技術優勢。
- 專業:銀行家、會計師、律師、地產、房東、招聘、咨詢、投資人、媒體。
- 物質:信息網絡、能源、交通。
- 政策:法律、監管、金融系統。
軟件
- 多樣性。
- 超理性動機。
- 常規的社會信任。
- 雨林的規則。
- 規則的詮釋。
社會鏈接與壁壘
人們之間的社會壁壘帶來了交易成本,降低了經濟生產力。
如果你不理解微觀,那么你就無法理解宏觀。
“我在電影行業里發現,參與一部電影的最愚蠢的人會決定這部電影的好壞,這個人可能是作家,或者導演,不過更常見的是制作人。” -- Ben Hechit,美國編劇
拉里所做的工作實際是從一大批隨機的細節中拼湊出完整的故事。
由地理位置、網絡、文化、語言和不信任所導致的社交壁壘,隨之產生的交易成本將把有價值的關系扼殺在搖籃之中。
公司的概念,在企業的創新過程中至關重要,因為它在想法和創新的世界中扮演的角色與貨幣在交換物品和服務的世界中一樣。
人類分工越精細,系統中交易的潛在價值就越高。
大腦是通過多巴胺(dopamine)系統來做決定,獎勵正確的舉動,多巴胺系統是由快感激活的;眶額葉皮層(orbitofrontal cortex)幫助大腦做決定,杏仁核(amygdala)控制情緒反應;紋狀體(striatum)參與獎勵機制。
大腦中控制情緒的部分可以給控制思考的部分發送信號,但控制思考的部分無法給控制情緒的部分發送信號。
企業創新,就其本質來說,實際是一連串沒有終止的有根據的猜測。基本上所有決定都基于大量的不完整信息。
我們傾向于高估現在事物的價值,低估將來事物的價值。比之追求收獲,我們天生總是避免事物。不信任比信任更加容易。
Silicon Valley & Venture Capital
加州常常被認為是先驅者、不墨守成規的人、藝術家以及叛逆者的樂園,是無拘無束的沖浪者和特立獨行的摩托車手的聚集地。加州有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他現在成了個人自由以及責任的象征;另一位是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他在《無因的叛逆》這類電影中為叛逆而叛逆的形象深入人心。
加州有兩大著名產業-好萊塢的電影產業以及硅谷的IT產業-從定位上來說都是非永久的產業。這兩大產業都需要創建一個環境,讓人們可以為了一個特定的目的快速地聯合在一起-無論是為了制作一部電影、一部電視劇或是創建一個公司-目的完成后就立即解散,等到下一個項目來到后再重新組織人在一起。
"對我來說,生意就是做一些讓我感到驕傲的事情,將有才華的人聚集在一起,然后一起創造一些會改變他們生活的事情。商人就是藝術家。" -- Richard Branson
成功的創新經濟需要自我犧牲。這是一種“自我收稅”的方式,要求我們犧牲一部分眼前的利益來獲取更大的長期效益。
當你幫助別人時,你可能不希望他們直接報答你,因為他們相信這個體系最終會獎勵樂于助人的人。
從硅谷的思考得到的一個令人驚訝的啟示是,風險投資主要不是關于資本的。
好的風險投資家認為風險投資是“風險事大,資本事小”。換句話說,承擔風險的創業公司,永遠比資本更重要。
創業成功概率(乘數效應) = 技術成功 X 產品成功 X 消費者購買 X 制造成功 X 商業模式成功 X 資金充沛 X 卓越運營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