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啟發于“對標管理”,做出一張《每日對標表格》,表格的副標題為---將正確的概念內化于心。總共列出了13項想要牢記的正確概念,笑來老師不是說嘛:只要頭腦中存在大量、正確且必要的概念,我們才能生存的更好。所以我先列出了13個自認為很重要很基礎的概念,又鑒于學習習慣的養成規律,一次不能貪多,所以我又從列出的概念中挑選出2個最最基礎的概念,一是學會反思,二是停止抱怨。兩兩突破,那么只要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就可以掌握更多正確的概念,并讓這些概念在頭腦中生根發芽,盤枝錯節,發生關聯,未來的自己一定會對問題的認識更深入,看世界的角度更長遠,慢慢就能感受到成長帶給自己的改變。
“反思行為+停止抱怨”本就是一組好拍檔,因為情緒帶來的問題是最最容易上手進行反思訓練的,所以我要從易處著手讓自己對好習慣的養成有更多的信心。
嘗試反思昨天的事情:
昨天老公說要出趟門,和單位同事開車去另一個同事的老家,因為這位同事的父親不在了,要去吊念一下。由于距離很遠,估計一天回不來,我當時聽到這里就覺得很煩,那么遠用的著親自跑過去嗎?再者你們平時交往并不多,直接讓他,同科室的同事幫忙隨禮就好了呀!
現在想想我這樣的心態是積極處世的心態嗎?
我一直都很羨慕那些人際關系處的很好的人,到哪里都有朋友,但自己在這一方面就比較欠缺,無法與他人建立長久且親密的關系。這實際上是我的一個能力短板,一是因為自身性格不屬于外向型性格,喜歡安靜獨處;二是認為生活中很多交際應酬本就多余,并認為一些無效社交其實就是在浪費個人時間。所以我對老公的話直接出現了抵觸心理。
但事實呢?人本就具有社會性特征,與他人發生聯系,尤其是維系親人、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必不可少,而且人人都有優勢,只有在深入交往之后才能發現這些隱藏的優勢,所以不應一刀切,將所有的社交活動都劃入無效社交,而且老公的同事如何我并不清楚,或許在老公眼中,這位同事本就是值得交往的呢。
所以用自己的觀點去衡量別人的行為是不客觀的。
再者我并不樂意讓他去的原因也在于我不想獨自照顧孩子,回想我以不贊同的態度隱藏的更多的是對老公照顧我們母子的依賴感。我本來覺得自己比較獨立,但其實又離不開他的照顧,之前老公也點出過這一點,但我自己不肯承認,現在想想有些時候別人對自己的認識可能比自己了解自己的更多,所以別人對我們的評價很有可能是我們自己不曾發現或是自己潛意識知道卻不想承認的一些方面,認真對待這些外來看法,看看能否幫自己更多的了解自己,但對消極的評論不應被嚇到,而應轉換為積極的語言去激勵自己進步才對。
只想著讓老公照顧自己,而忽視了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去了那么遠的地方,停留幾天,走一走看一看也算是一次短途旅行,生活本就該多一些新鮮感,去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同事們一起玩樂,回憶起來也是愉快的經歷。每日忙于工作與家庭,難得的放松,我本支持他的啊。
我一開始的拒絕心態,其實是沒有理性思考的結果,也反映了我平時對老公以拒絕與否定的態度居多,不會考慮他的切身處境,只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都沒有經過理性思考就下了結論,所以我應該從以下方面做出改變:
一、將心比心站在老公的角度看問題,多鼓勵少批評;
二、不要過多干涉老公的朋友圈子;
三、認真對待老公向我提出的建議;
四、對一件事情我們不應該孤立地看待,而應看這件事情在現有的情況下還可以如何更好的發展。比如老公去外地吊唁,其實這就是一次短途旅行,沒有必要把目的過于單一化,而應在合適的情景下學會發現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