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吃過飯,和娃爸聊關于娃的教育,娃爸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行,其他的都可以不用考慮。我相信應該有很多家長都是這樣的想法,尤其是看到社會上很多負面新聞,我們對娃的要求和標準就會不自覺的降低。可是怎么樣,才叫真正的快樂呢?是不是放任孩子不管,讓孩子隨心所欲的玩,就是幸福教育的唯一手段呢?
我是一名省重點高中老師,我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班級里面被同學們稱為學神的人,臉上總是很寧靜的表情,即使試卷發下來,錯了一些題目,或者年級排名下降了幾名,也不會有痛苦的表現。反而是那些學習成績中等水平的學生,如果成績考得不理想,或者年級排名下降了,會很痛苦,甚至來到辦公室哭泣。
后來,我與學神聊天,我發現他竟然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關注的,不是一分兩分的分數波動,也不是一名兩名的年級排名變化。他說自己感受到的,是把一道題做出來的快樂,以及每天感到吸收知識,不斷進步的快樂。所以名次和分數就仿佛是身外之物,是學習的結果,而不是學習的目標。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這本書里,肯定了這種體驗,認為這才是人類獲得的真正幸福,并為這種狀態賦予了定義:心流。作者通過大量的數據和案例,告訴我們心流是什么感覺,進入心流狀態的條件,以及從日常生活、休閑娛樂、工作、人際關系等各方面,進入心流狀態的方法。
一.究竟什么是快樂?
當我和老公暢想孩子的未來時,孩子爸爸說,我對她的要求沒有那么高,只要快樂就行了。我不禁想起我曾經學習游泳的一件事。以前我一直是一個旱鴨子,夏天父母帶我去河邊玩耍,總是給我一個游泳圈,把我放在安全地帶,自由的飄來飄去,那時,我是快樂的。后來我看到有人能夠游到很遠很遠,我就求著父母給我報了一個正規的游泳課。當我通過一遍遍的痛苦的換氣練習,真正的掌握了一門技能的時候,我發現這樣的快樂比我自由的飄來飄去的快樂,來的時間更長,境界更高。
有的時候回過頭來想一想,當我們經歷了一段痛苦的練習,真正掌握一項技能,并沉醉其中的時候,我們的心底,似乎升騰起了一種安定的喜悅,持久而深遠。
作者在《心流》中為我們描述了這種體驗:
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控制,產生一種痛快的感覺。你不斷逼身體發揮所有的極限,直到全身隱隱作痛;然后你會滿懷敬畏地回顧自我,回顧你所做的一切,佩服的感覺簡直無法形容。它帶給你一種狂喜,一種自我滿足。
真正的幸福體驗,是一種內在的穩定與和諧,是內在秩序的井然有序。我們體會到一種生命的進步和成長。我們發現了真正的自我,并且發現了自我和宇宙的和諧統一。
二.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的快樂?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們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呢?
1.受制于基因和社會,導致迷失自我
我們發現,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即使走路歪歪倒倒,即使還不能準確的發音說話,但是對大自然的探索總是令他們感到神奇和快樂。爬高跳躍,看到樹葉掉落,掌握一項新技能,都會讓孩子們哈哈大笑。孩子是天生熱愛學習的。然而,當孩子慢慢長大,學習就變成了一件不快樂的事,尤其是和枯燥的練習,成績排名,獎懲制度聯系在一起之后。
當孩子們早上不能睡懶覺,必須得早起去學校
當孩子們被家長禁止吃太多甜食,喝太多可樂
當孩子們在學校里與朋友相處的不太好,被朋友冷落
當孩子成績決定了是否有讀大學的資格
......
我們發現,例舉的前兩種情況,比如說想要吃甜食,想要喝可樂,想要多睡一會兒等等,是我們身體的內在需求,或者說是基因對我們的要求,而后兩種情況,是我們必須收斂起我們的天性和欲望,融入社會,這是社會對我們的要求。
太多時候,我們被基因控制,或者在社會中隨波逐流,導致我們迷失了自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這就導致了我們的迷茫和痛苦。
只有脫離了基因對我們的控制,比如身體渴望甜食,但是為了健康我們不可不抗糖化。還有不被社會要求和審美等所限制。剝離掉“本我”和“超我”,真正發現了自我,才可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2.精神熵太高,內在失序
除此之外,孩子在未來的人生路上,還會遇到一些挫折和問題:
考試成績不好,被朋友背叛,被父母批評,失戀等等。
明明想看書,想學習,想健身,但是靜不下心來,總是想摸手機,看完手機之后,又后悔。
失眠,腦子里有很多聲音,停不下來。
等等……
總結以上情況,我們發現,我們感到不幸福不快樂的時候,都是我們失去了掌控感的時候。掌控感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外部世界失去掌控感,二是對自己失去掌控感。所以,當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時,我們就會覺得痛苦。反過來說,當我們能夠盡可能掌控自己人生的時候,我們就有了幸福的基礎。
外部因素比較難以控制,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我們對他們的看法。我們的孩子,處于大數據時代,信息時代。他們每天要接受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影響著他們的認知和判斷。如果家長把孩子留在海量的信息中,讓他們自己去找尋人生的意義,而不予任何指導的話,那么孩子很可能會迷失在信息海洋中,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就像在海中回旋的小船,找不到方向,失去航向,只能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原地回旋,白白的把燃料用完。
而掌控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的行為和想法達成一致,就能夠獲得自律的快感。如果不能自律,就會導致身心不一致,讓內在秩序混亂。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這本書里,引用了一個概念“精神熵”。所謂的“熵”,是指失序,混亂的狀態。當我們面對一件事,內心處于失序混亂的過程,就會發生內耗的現象。
所以,教會我們的孩子,學會掌控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降低精神熵,是幸福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點。
作者說:“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樁事務,達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獲得內心秩序和安寧時的狀態。”
所以,總結來看,真正的幸福教育,不是降低對孩子的標準。也不是讓孩子一位的追求分數和排名,做一個合格的社會人。而是讓孩子能夠向內探索,發現自我,獲得一種掌控自我的能力,釋放出自己生命的能量。
三.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心流?
那么,如何才能教會孩子,掌控身心,降低精神熵,獲得內在秩序的穩定,從而體驗到幸福感呢?
獲得幸福體驗的步驟
(1)確立一個總目標,并盡可能包含多個實際可行的子目標;
(2)找出評估目標進度的方法
(3)保持精神集中于所做的事情上,并且對活動涉及的挑戰進行越來越精細的區分
(4)培養隨機應變所需的技巧
(5)在活動變得令人厭倦時,隨時提高挑戰的難度。
這5個步驟,可以幫助我們的孩子,在順境和困境中,都能夠找到內心的安寧。舉個例子,假設我們的孩子在學校的話劇表演中,被老師安排演一棵樹,沒有任何一句臺詞,也沒有任何舞臺動作。那么,在臺上的每一分鐘,對于孩子來說,都將非常的難熬。
那么,如何在這么枯燥無味的事情中,找到一絲樂趣呢?我們按照上面的步驟來演示一遍:
首先,我們讓我們的孩子,從上臺到下臺的過程中,為自己找到一些小目標,比如說,找到最佳路線,和最合適的步數,完美走到表演地點。在舞臺表演的過程中,對自己的表情控制提出一定的要求等等,在表演的過程中,收集到最少3個臺下觀眾的表情著裝等信息,猜測家長身份,最后在下臺之后去檢驗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那么這就是給自己提出目標,并且逐層分解開來。能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去完成自己給自己定的任務。當一個任務完成之后,隨時提高挑戰的難度。
就好像長跑或者做瑜伽。有的人不能保持注意力,于是腦子里面充斥著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于是身體損耗的痛苦變得越來越明顯,最后終于放棄。而能夠熟練心流步驟的人,則會在長跑和瑜伽的過程中,明確目標,分解任務,確保自己能夠保持精神的集中,達到身心的一致。
而每經歷一次心流,個人就變得更加獨特,更難預測,并擁有更非凡的技能。
四.生命的意義是什么?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成功人士的經歷,說早期渾渾噩噩,什么調皮搗蛋的事情都做,突然有一天,發現了星空或者海洋的樂趣,于是開始鉆研,最終獲得了成功。與其說,獲得了成功,不如說,獲得了幸福。
因為,首先他發現了自我,認清了自我,擺脫了短暫低級的快樂,其次,他擺脫了父母親戚對自己的人設,找到了自己愿意為之付諸一切的追求。其次,在追求的路上,行為和思想達成了一致,什么聲音,圖像,都無法干擾他,他在秩序一致的情況下,盡可能的降低了損耗,釋放出了生命強大的力量。
正如作者所說:“認清人類意志的極限,接受與宇宙合作,而非統治宇宙的角色,我們就會像終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覺得無比輕松。只要個人目標與宇宙心流匯合,意義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告訴我們,發現自我,保持身心一致,內在秩序的穩定,是獲得幸福體驗最恒長的方法。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做到:
1.幸福教育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幫助孩子探索內在,發現自我。
2.教給孩子如何處理海量的信息的方法,不要讓孩子迷失在信息海洋中。
3.不要給孩子無窮多的選擇和目標,幫助孩子做好一件事,并享受做好一件事的快樂。
我們的幸福教育最終的結果,不論孩子身處何時何地,處于什么樣的身份,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都能和庖丁一樣,即使在解牛這件事上,也能在做到極致的層面上,獲得幸福和安定。那我們的幸福教育,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