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歐陽修曾高度贊美玄武湖的景色:“金陵莫美于后湖,錢塘莫美于西湖。”這里的后湖就是玄武湖。如今的玄武湖,是江南城區最大的城內公園,也是全國最大的皇家園林湖泊,被稱作是“金陵明珠”。因其景色優美,玄武湖已是人們休閑放松好地方,所謂“游艇如梭聞笑語,樂在玄武好假期”,但是你或許會奇怪,玄武湖在明朝時卻是“閑人免進”的禁地。
南京的玄武湖歷史悠久,古時候成為桑泊,因其位于燕雀湖和宮城之北,故又叫“后湖”或“北湖”。南朝宋元嘉初年,宋文帝劉裕對玄武湖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疏浚,將挖出來的湖泥堆積在一起,遂成為露出水面的小島。按照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人們將其中最大的三島命名為:“蓬萊”、“方丈”和“瀛洲”,合稱為“三神仙”。傳說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湖中兩次出現“黑龍”,因而又改稱為“玄武湖”。玄武是中國古代神話里的四靈之一,是北方之神,尚黑色。其實,推測起來,當時出現的黑龍極有可能是揚子鱷,只不過人們不認識這種動物,就依照外形叫做黑龍了。
玄武湖中的梁州,曾經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梁園”的舊址。蕭統曾在這里邀集名士,研究學問,編輯《昭明文選》,因此得名梁州。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開始大規模的擴建南京城,玄武湖成為南京東北城墻外的護城河。由于玄武湖水域廣闊,梁州與周圍的陸地相隔較遠,所以,朱元璋就選中玄武湖中的梁州,作為存儲全國戶口和賦稅文檔——“黃冊”的檔案庫。黃冊以“里”為單位,記載所屬每戶的姓名、籍貫、人口和財產,作為國家征收賦役的依據,因此意義重大,必須選擇妥善的地方存放,以防止損毀。
中國古代的建筑多是土木結構為主一旦發生火災,往往是焚毀整片區域的建筑,而四面環水的梁州既便于防火,又便于營救,且安全防偷盜,無疑是當時條件下保存紙類檔案的最佳場所。
最初黃冊庫只建立在梁州這一個島上,每十年增建30間庫房,放置新造的五、六萬本黃冊。后來黃冊的數量超過了170萬本,庫房也越建越多。據《后湖志》記載,到萬歷年間,黃冊庫房已經有九百余間,遍布玄武湖的所有島嶼,成為規模最大的黃冊庫房群。由于水汽潮濕,為了防止黃冊腐爛發霉,黃冊庫房全是按照東西朝向建造的,便于充分利用陽光,保持相對的干燥。
除了防火和防潮外,防盜安全問題也是黃冊庫的一個大難題。所以,朝廷下令,玄武湖成為國家禁地,禁止游人隨便出入。《后湖志》中說,朝廷立石劃界,每百步就設立一個土堆和一個界石,環湖共有36塊界石,把整個玄武湖都包圍了起來。那么,如果是朝廷公事查閱黃冊,應當如何進入黃冊庫呢?
當時進出黃冊庫必須經過太平洲。太平洲上修建有重兵把守的檢閱廳,四周圍以矮墻。所有入庫之人要持有戶部頒發的虎符,在檢閱廳核查虎符,由主管黃冊庫的官員仔細盤查、登記,確認無誤后登上玄武湖的平頭船,再由內監開船上島帶入庫房區。可見,安全防護措施極其嚴密。所以,當時有人賦詩曰:“瀛洲咫尺與去齊,島嶼凌空望欲迷。為貯版圖人罕到,只余樓閣夕陽低。”表現了對玄武湖美麗景色的遐想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