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
《掌控習慣》詹姆斯·克利爾
R原文
養成習慣的過程可以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將它分解成這些有趣的部分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什么是習慣,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改進它。
這個四步模式是每個習慣的核心支柱,你的大腦每次都以同樣的順序運行這些步驟。
首先,是提示。這個提示觸發你的大腦啟動某種行為舉止。這是預測回報的零碎信息。我們的史前祖先會特別留意那些表明重要獎勵(如食物、水和異性)所在的線索或提示。今天,我們大部分時間都用于尋求次要回報的線索,比如金錢和名譽、權力和地位、贊揚和認可、愛情和友誼,或者個人滿足感。(當然,這些追求也間接提高了我們生存和繁殖的概率,這是我們所做一切的深層動機。)
你的頭腦在不斷分析你的內外部環境,尋找獎勵所在的線索。因為線索是我們已然接近獎勵的第一個跡象,它自然會導致人們滋生渴望。
其次是渴求,也是每個習慣背后的動力。沒有某種程度的動機或欲望——不渴望改變——我們也就沒有采取行動的理由。你渴求的不是習慣本身,而是它帶來的狀態變化。你渴求的不是吸煙,而是吸煙帶給你的解脫感。刷牙不是你的動機,而是清潔的口腔帶給你的愉悅感。你打開電視的原因不過是你想娛樂。每一種渴求都與改變你內在狀態的強烈愿望有關聯。這一點很重要,我們稍后將詳細討論。
渴求因人而異。理論上,任何一條信息都可能引發渴求,但實際上,驅使人們采取行動的提示多種多樣。對于賭徒來說,老虎機特有的聲音可能是引發強烈欲望的強力觸發器。對于很少賭博的人來說,賭場里此起彼伏的鈴聲只是背景噪聲。在得到人們解釋之前的提示是沒有意義的。觀察者的思想、感覺和情感是將提示轉化為渴求的原因。
第三步是回應。回應是你的實際習慣,它的形式可分為思想上或行動上的。反應發生與否取決于你有多大的動力,以及所要采取的行動難易程度。如果一個特定的行動需要你付出超預期的體力或腦力,那么你不會去做。你的反應也取決于你的能力。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只有當你有能力做到的時候,習慣才會出現。如果你想扣籃,可又跳不高,根本夠不著籃框,那就算了吧,今后可以不用想這事了。
最后,回應會帶來回報。獲得獎勵是每個習慣的最終目標。提示的作用是讓你注意到獎勵的存在。渴求是想要得到獎勵,回應則是獲得獎勵。我們追求獎勵是因為它們有兩個目的:(1)滿足我們的需求;(2)它們對我們有教益。
獎勵的首要目的是滿足你的渴求。是的,獎勵本身就是益處。食物和水提供給你生存所需的能量。獲得晉升會帶來更多的金錢和尊重。保持身材可以改善你的健康和約會的成功率。但更直截了當的好處是,獎勵滿足了你對吃東西、獲得地位或贏得認可的渴求。獎勵能在短時間內讓你感到心滿意足,暫時得到解脫。
其次,獎勵教會我們哪些行為值得記住并應用于未來。你的大腦是獎勵探測器。在你的一生中,你的感覺神經系統會不斷監測哪些行為能滿足你的欲望并帶來快樂。快樂和失望的感覺是反饋機制的一部分,幫助你的大腦區分有用和無用的行為。獎勵會終結反饋循環,完成整個習慣形成的循環。
I便簽:拆書家講解引導
習慣形成的四個步驟《習慣的力量》的作者查爾斯·杜希格提出了習慣回路的概念,指一個習慣分為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個部分,整個循環由渴求來進行驅動。《掌控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在杜希格的理論基礎之上,通過將這些階段整合成四條簡單法則的方式,幫助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養成更好的習慣。
克利爾認為,養成習慣的過程分為四個簡單的步驟:提示、渴求、反應和獎勵,要素與杜希格的習慣回路一致。
1、提示
它觸發我們的大腦啟動某種行為舉止。查爾斯·杜希格分為5大類:
場所——身處何處,
時間——什么時候,
心理狀態——處于何種情緒下,
自己以外的人物——還有誰,
眼下的行為——正在做什么。
比如早上7點起床疊被子,包含了場所(家里)、時間(早上7點)和行為(起床)三個提示要素。
2、渴求
每個習慣背后的動力。沒有某種程度的動機或欲望,我們就沒有采取行動的理由。觀察者的思想、感覺和情感是將提示轉化為渴求的原因。
還是疊被子的例子,一個在意自己房間是否整潔的人,起床之后會疊被子。也可能會有些人留著被子隨意擺放。
3、反應
反應就是我們的實際習慣,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了什么。疊被子這個動作,就是反應。只有當我們有能力做到的時候,習慣才能夠形成。
有時候我們定了目標特別大的習慣,往往容易導致整個鏈條的崩塌,比如一個初跑者每天跑10km,或者沒幾天他就放棄了。這也是為何很多習慣養成的書中都推薦微習慣,從小的、力所能及的動作開始養成習慣。
4、獎勵
只有能帶來回報的反應,才能夠在提示再次出現時激發渴求,采取行動,從而形成循環。
我們追求獎勵有兩個目的,一個是滿足我們的渴求,第二個是對我們有益處。疊被子這件事情滿足了我們對整潔的渴求,同時讓我們成為一個愛干凈的人。
有些小伙伴可能會問,獎勵和渴求怎么區分呢?獎勵首先要滿足渴求,其次,它是一種結果。這種結果可能是自然結果,比如跑步之后身體健康;也可以是認為設定的獎勵,比如跑步10km可以允許自己看40分鐘電視劇。
習慣回路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完成的事情,很多都可以拆解成這四個步驟。比如,手機一響,我們就去看微信。提示是嘀嘀聲,渴求就是到底誰找我呀,有什么事情么,有了這個渴求,我們會伸手去拿手機。接下來的反應就是拿起手機馬上看,獎勵就是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好奇心滿足了。
作者克利爾套用《上癮》這本書的圖形設計,把形成習慣的四個步驟用反饋回路描繪出來,就是這樣的一個圈。這個“習慣循環”不停地掃描環境,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好采取什么樣的動作。
那習慣形成的四個步驟,是一定要按照順序進行么?習慣基本是按照這個步驟形成的,只是你可能最先注意到的不是提示,而是等習慣已經養成之后細細品味才能分清楚這四個部分。
A便簽:激活經驗、面向過去
故事
最近因為疫情,孩子沒有去學校上學,在家通過網絡學習。
每天下午,網課直播后到晚飯之間有一個多小時的空余時間。之前幾天,我都是讓孩子繼續看書、學習直到吃飯。
但我發現,在這段時間里,他很難坐的住,總是找個理由出來轉轉,要么上廁所,要么喝水。
反思
結合養成習慣的四個步驟,我認為:是這個時間點,觸發了孩子的習慣回路。
因為孩子有放學后打籃球的習慣,這個時間點一到,他的身體和大腦都會產生運動的渴求。
但受外在環境限制,讓他無法實施這個習慣,他自然得不到習慣帶來的獎勵,所以上躥下跳的也就可以理解了。
A2便簽:規劃應用,指向未來
目標
和孩子協商,在三天內找到適當的室內運動,滿足他運動習慣的需求。
行動計劃
1. 確定孩子這個習慣的提示時間,在這個時間點安排運動,效果會最好。并確定時長。
2. 激發孩子的渴求,告訴他,大汗淋漓、肌肉酸痛之后是多巴胺帶來的快感,室內的無氧運動能也能很好的塑造體型和增強體質。
3. 建立新的習慣(反應)。在keep或fit里找到適合他的課程,讓他自己選擇,引導他搭配訓練組合,對全身肌肉都做適當訓練。
4. 獎勵。最好的獎勵是陪伴,我會選擇和他一樣的課程,和他一起訓練,和他分享感受,讓他對這個新習慣形成新的正反饋回路。
5. 適當時候,我會和他溝通身份意識,讓他思考自己是否有動力成為更健康和更自律的人。
2.4 學霸題
(可選,非必要)小劇場:小明崇拜的好幾個寫作大牛都保持著寫晨夕日記(早晚各寫一篇日記)的習慣,他也想通過寫日記的方式積攢素材,讓自己變成一個寫作的牛人。小明聽說你對習慣養成很有研究,就來請教你,該如何養成這個習慣,能夠堅持下去。請你結合ABC模型、基于身份的習慣以及習慣養成四步驟,為小明定制一個習慣,可以用對話的形式來描述你與小明的溝通。
對話
小明你好,你說你想通過養成寫晨夕日記這個習慣,積累寫作素材,為成為作家做準備,對吧?
好,我們都有體會,一個習慣的養成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甚至常常遭遇失敗。
那么,我們今天討論的目的,就是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讓你的目標更容易達成。
制定計劃前,我們需要先討論一個問題:你希望通過養成這些習慣,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一個作家,對吧?能再描述一下是什么樣的作家嗎?
對,一個能寫出好的作品的作家。那么好的作品需要好的選題,好的素材。而選題和素材,都離不開日常的積累。
所以,我們眼前需要制定的計劃,都是為了“你要成為好作家”這個大目標服務的。
時間有限,我就直接給你制定一個計劃,你自己先學習消化,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到保定拆書幫分舵來找我。
1. 選擇一個合適的平臺,發布你的晨夕日記。簡書,今日頭條等都可以,最好參加簡書的日更挑戰。這樣做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正反饋的回路(C)。你能看到日記數量的積累,能得到系統的獎勵,時間長了,還能得到同樣堅持日記的小伙伴給你的鼓勵。
2. 寫日記的時間,要固定下來。每天早晚定好兩個時間點,設置好鬧鐘,到那個時間點,就完成日記。(提示)
3. 時刻牢記,寫日記只是一條路徑,你真正需要的,是自身的改變——成為好作家。(渴求)
4. 把握好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讓自己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字數和內容上,可以在開始的時候適當放寬。當你完成每天兩次的寫作,不再感到困難了,再提高對日記質量的要求。(反應)
5. 每周最后一篇日記,對自己一周做個回顧,發現自己做的好的地方,給自己鼓勵和獎勵,可以是美食啊電影啊之類的,看你自己需要。(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