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來自袁老師《文字·傳奇》的后記,不期而遇似乎才是中文的慣用表達。依我看來,相逢比相遇更多了幾分展開隨后故事的意味,相遇恐怕只是一個時間點。
經歷了一周的懈怠與矯情的洗禮,注定我將要選擇書寫的方式完成我的新生。書寫,成為了我的一種生命儀式。更多的時候,我選擇暗暗完成全部過程。但今天卻迸發出一種想要與人分享的沖動。但在這篇文字發布之前,是沒有人能真正參與到我的儀式當中了。
論文的最后,要寫后記。嚴肅莊重的學術論文與抒情詩意的散文,并列出現在同一個作者名字的背后。告別盡可能客觀的文字,又要用夾帶自己個體生命經驗與情感的表達對自己的文章做一個說明。當然可以選擇在后記中盡可能的隱藏、遮蔽自己,而換來一種自欺欺人的安全感。比如,今天我原本打算說點什么,卻還是止住了自己的筆。生怕我的后記,讓未來審閱我論文的老師,或者某一個偶然也對中古史上一個完全可以被忽略的小細節產生興趣的吾輩學人讀到。
后記的存在,讓我猛然意識到,自己對于文字表達這件事情,是著迷的,但又是不安的。既躍躍欲試,又躊躇不前。于是,學術論文竟然成為我的庇護所。無法否認,這間屋子并沒有給我多少可以進一步發揮的空間,或者說不給我推翻重建的機會。但癡人總是不滿足于此,她說,我就打算裝潢一下,屋子的架構不變的!盡管我并不喜歡薩特,卻被他用文學的方式闡釋哲學的觀念產生了心靈上的悸動。
論文的后記,本想將三年中諸位師長對我的重要影響一一寫下來的,可必然會暴露我對他們感情的深淺。其實原本的出發點是受到胡歌在金鷹節獲獎感言的啟發,不完全套用他的話。雖然我并不是完成了一篇多么優秀的論文,而是我極其幸運地了解到,做學術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種了解,不是僅僅依靠閱讀大家的著作,而是在具體的生活中,依仗那些真實的老師言傳身教的。
夫子,始終是我從事學術道路上的標桿。從他身上我學到,具體的文史知識、具體的研究方法、具體的讀書方法。更重要是把握教學內容與當下熱點時事的界限。課堂上永遠是,近乎刻板的教學、探討,幾乎不含任何段子。因為上課的時間太短暫,太寶貴。時事,如果非要討論,可以去社交媒體,或者私下的其他時間。還有就是寬厚待人的人生哲學吧。
導師,是我學生時代遇到唯一的一位,將“賞識教育”貫徹到底的老師。無論人前還是人后,我總是被導師表揚的那一個。然而九成的時間里,這種贊揚,只會加重我的不安。我并不合格。也許是我習慣了中國式教育,這種夸贊,總是讓我如坐針氈。
菜菜,他的課,讓入學一年后的我,轉向新學科的學習。要知道,一開始我對新學科的學習是無比抗拒的。他的課講授儀式,但于我而言,就是我在那里完成了我的生命儀式。而今天,我也依然在思考儀式究竟讓人發生了什么變化。理性的思考,不會帶來結果,唯有不可捉摸的機緣與切身的實踐,才能讓人收獲最為滿意的答案。
我眼中的大黃,在我幾乎為零的知識領域里,帶領我第一次正式以傳統舊學的方式閱讀《楚辭》、《詩經》。高山仰止。
貓爺爺,為他的教育理想感動,也極力地掙脫他的理想。
佳老師,我最喜歡的行政老師。從一開始難以忍受的心直口快,到后來發現她的真實可愛,真的很美好。這種轉變,不知是從何時開始的。你看生命中確實發生一些我們難以記憶的儀式,這些儀式往往在瞬間完成。
劉老師, 像一位溫暖的長姐。目光堅定,可以一直注視著你。第一次知道,要把手頭上的文獻進行編年,是她教給我的;第一次知道,看一本書不光要了解其中的具體內容,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在整個學科背景下,在其學術史上有何地位,為何這本書重要;第一次知道,我們進行中國研究,話語權還是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以國內發表的論文直接申請國外學校可能性不大。在她的辦公室里,我進行了兩次關于學術特別深入的談話,我心歡喜。
寫到這里,似乎再也找出記憶中更鮮明的老師形象了,反倒腦海中不停閃現我那些親愛的同學,他們的笑臉格外動人。好了,在下一篇中與我親愛的同學們不期相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