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3:2017年1月26日,農(nóng)歷臘月29。
一覺醒來,天還未亮,看了一下手機,已經(jīng)六點了。此時,窗外還是夜色茫茫,而在回來之前的上海,此時已是黎明了,太陽也要開始露臉了。在上海時,每天早上5:50起床,為妻女上學做準備,已經(jīng)形成了生物鐘;到了家鄉(xiāng),這個生物鐘自然還沒有改變。家人們都還在熟睡中,我輕手輕腳地起床,洗涮完畢,決定到外面走一走,看看家鄉(xiāng)縣城的清晨。
小區(qū)里一片寧靜,直通街面的通道上,沒有一個人影,二三盞路燈亮著泛白的光。走到大街上,有一二輛小三輪車駛過,那是賣早菜的郊區(qū)農(nóng)民;一個清潔工人已經(jīng)在忙碌了,正在垃圾桶旁收拾垃圾。
街面的大多門面還沒有開門,只有一二個早點門面里亮著燈,正在準備早點,迎接過早的人們。門口的鍋灶、蒸籠里冒著熱氣騰騰的熱氣,蒸籠里面一定蒸著小籠包、菜肉包子,鍋灶里一定燒著滾燙的熱水或者湯汁,是為澆粉、澆面準備的。
家鄉(xiāng)的早市是熱鬧的。人們喜歡在外面吃早飯,這在家鄉(xiāng)稱之為“過早”。只是現(xiàn)在天還未亮,人們大多還未起床、還未出門。到七八點鐘,早點攤前就熱鬧了。三三兩兩的人們坐在桌前,盡情享受著早餐美食,這也就成為家鄉(xiāng)縣城的一道獨特晨景。
走到碼頭街口,情形大不一樣了,這里儼然成了集市。雖然還是黎明前的夜色,但這里已是燈火輝煌、人聲鼎沸。碼頭街,是縣城一條比較古老又繁華的街道。這條街道融集了老百姓的日常生計用品,還有一所小學和一個醫(yī)院,中間又有莫愁大道、陽春大街貫穿,自然人流、車流密集。文峰路、襄漢路、長壽路三個方向的人車流,一起在護城河上的橋頭歸集,再流向碼頭街。這條街自然人多車多,白天更是比較擁擠。
橋頭和街口也就成了人們臨時擺攤的重要地段。這不,天還未亮,早來的人們已將街兩邊擺滿了攤,大多是賣菜的人們。拖著滿車蓮藕的拖拉機、整捆整捆的塌泥科白菜、帶著泥土的黃白相間的小胡蘿卜、新鮮的紫菜、葉發(fā)黃的蒜苗,還有從南方批發(fā)過來的蒜苔、豇豆、黃瓜、青辣椒、紅辣椒……都按著順序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排列著,迎接著來買早菜的人們。
賣菜的人們要趁著年前,賺一把。過年,人們總要備些新鮮蔬菜囤著,哪個也不愿意在大年初一初二還到街市上去買菜。按照過去的傳統(tǒng),大年初三才開集,也就是說初三了,集市上才有賣菜的,但這個價格是驚人的貴。雖然現(xiàn)在超市里,什么時候去都可以買到,但人們還是擔心超市的蔬菜供應不足或者價格昂貴,還是喜歡在年前在這些散集市上購買一些。有所需,就有所供,這是市場規(guī)律。
過了護城河橋,往里走,街兩旁的門面相繼開門了,因為到7點了,天漸漸亮了。煙花攤前,堆滿了鞭炮、大個的煙花和散個的小型煙火。過年燃放鞭炮,是每家必不可少的。按算起來,每家必有二掛鞭炮要燃放,一是大年三十團年時,一是正月初一凌晨迎新年時。按這樣算起來,過個年,家鄉(xiāng)的鞭炮銷售數(shù)額相當可觀。正如此,所以家鄉(xiāng)也建有煙花廠,原來建在我的老家鄉(xiāng)鎮(zhèn)上,后來為了安全搬遷到南山上了。
炒貨攤前,堆滿了各式各樣的炒貨。葵花籽、西瓜籽,各種風味都有;南瓜籽,有純炒的,也有外面殼上添加了白色物質的;我青睞的裂口粉蠶豆,裝了一大袋擺在攤位上,不知道還是不是小時候的味道;花生、核桃、葡萄干、炒米……應有盡有。
糕點攤前,有我喜歡的雪棗;水果攤前,成箱成箱地擺滿了各式水果;面食攤前,白凈凈的包子、純黃的油條、成筒成筒的黃色或紅色包皮的盤龍菜、魚糕肉糕,看了讓人有些口饞。
……
放眼望去,集市上琳瑯滿目,物品豐富。“只要有錢,什么食品都買得到”。這是一句大實話,現(xiàn)在市場物品豐富,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不像我們小時候,即使有錢,有些東西也買不到。改革開放30多年了,市場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了。
天漸漸大亮起來,遠望整條街,冬日的街面還有一層薄薄的霧。在初露的晨曦中,若淡若漫,似紗如煙。望著這熱鬧的集市,突然想起上學時學的《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描述:“我想那漂渺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
我套用其中的詩句,心中默念:“我想那初露的晨曦中,定然是美麗的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