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家住的泥巴墻,小青瓦土屋。當時我還年幼,對很多事物都感興趣。
看見鄰家小孩有足球,就想要,看到人家有乒乓球拍,也想要。可是家貧,只能想,其結果往往是要不成的。
后來,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乒乓球拍,在一塊洗衣板上打得開心,自己也就請求參與其中。慢慢地,我學會了打乒乓球,于是就更加想要一副屬于自己的球拍。
那時是改革開放初期,還沒有實現全面開放,中國的商品經濟極端落后,乒乓球拍賣十多元一副,大米才幾毛錢一斤,況且家里常年青黃不接,所以還是買不起。
后來當木匠的四叔找來一塊木板,給我們手工鋸了一副乒乓球拍,找不到合適的塑料皮。于是成天操著一副硬板球拍,打得砰砰響,乒乓球也因此被打爛了若干個。
記得當時的乒乓球賣二角五分錢一個,每每打爛一個,通常要心痛半天,有時如果是人為不小心踩壞了,玩伴們便要讓其賠償。
就這樣,想要一副軟膠球拍,成了我的夙愿。我常在父母面前嘮叨,說些自己是十分渴慕的話語。母親很同情我的心思。遂承諾過年給我買一副膠板球拍,條件是我期末考試數學須考滿分。我也欣然應承了。
那一年是1987年,時至歲末了,天大寒,我期末時數學果然考了一百分。等著媽媽給我買球拍,當時只有紅與黑的兩種。我不知道媽媽會買哪種給我。媽媽卻有點發愁犯難了,因為她積攢的錢只夠買年貨,沒有多余的錢給我買球拍,還要給我們兄弟倆湊備開春后的學費。
突然,媽媽說,賣竹子給你買球拍,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好啊好啊!媽媽拿把柴刀,把我們家東邊西邊兩籠竹子砍得所剩無幾,賣了好幾百斤也沒湊齊錢,因為當時竹子很廉價,才二分五一斤。我看媽媽累得那么辛苦,就說算了吧,不買了!媽媽說,我們老屋那邊還有一籠竹子,說完,她又去砍了,后來終于湊齊錢可以去縣城里買球拍了。但是我卻高興不起來,因為我不知道媽媽開春后哪有竹子撐薄膜育秧苗呢?
我知道,媽媽是說話算話的,但我也知道她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要激勵我展勁讀書,希望子女跳出農門,絕對是那個時代農民的普遍愿望。
第二天,媽媽帶著我們兄弟倆步行來到縣城,在二樓買到了一副大紅色膠球拍,我們如愿以償,開心極了。就這樣,我得到了一副珍貴的球拍。
此后,本隊鄰村很多小朋友都常來找我們打乒乓球。我是球拍主人,我當王,他們得聽我的。再三囑咐,要愛護球賽,誰損壞誰賠償。
隨著時光推移,我們的球技在提高,我們的友誼也在一天天加深。
這就是我的第一副乒乓球拍,也是最珍貴的一副。他一直伴隨我度過了十六年,直到2003年借給自己的學生打,看他們可憐,就借給他們玩,可是他們不知道愛惜。就這樣,我那副心愛的乒乓球拍終于隕命于無知與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