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賞識教育終于被玩壞了,壞到了很多人都意識到了似乎出了問題。
中國哲學,從來都有“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經典論斷,凡事不要過得太極致,極致到了最后總是漏洞百出,事與愿違。解釋起來很容易,每件事都有優缺點,如果只做一件事,在制約條件適當時,優點會被無限放大,一旦制約條件沒有了,缺點也就粉墨登場,大唱主角。
賞識教育,本來只是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教學方法之一,與多重教育方法并用,從而能夠對于不同心理、不同學習情況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的手段。等到家庭教育中,賞識教育的大行其道,于是問題就出現了。
問題一:家長越賞識、孩子越難管。
家長在孩子的管教中,不敢亮出自己的底線,遇到孩子錯誤的事情,因為想到賞識教育,于是不再采取懲罰的教育方式,反向挖掘孩子做得對的地方,找到錯誤的地方,對的加以表揚,培養自信,錯誤的地方加以獎勵引導,“如果你下次做對了,就給你買最喜歡的那個玩具/去吃一次大餐。”短時間來看,孩子改正了錯誤,很棒,皆大歡喜。可是丟掉的是什么呢?孩子就是在一次一次中測探到了父母的底線,父母丟失了底線,孩子丟失了敬畏。久而久之就是說了不聽,管了沒用,家長沒了權威,孩子特別任性。
問題二:自我意識膨脹。
當下,“小皇帝”類型的孩子很多,雖然有的家長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素養,但是,那樣大多停留在行為的糾正上,意識上,還是收效甚微。這些孩子,在語言上,喜歡聽好的;行為上,喜歡別人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判斷事物時,喜歡的就是好的,不喜歡的就絕對不能碰。自己的喜歡為重,而且需要別人無條件地支持。
問題三:生活、學習無自主能力。
缺少了壓力,生活、學習上懶懶散散,時間觀念很差,做事拖拖拉拉,行動力與執行力很弱,對于喜歡的事情做起來無節制,遇到不喜歡而又繞不來的事情,又開始磨洋工,學習需要父母盯著,生活需要催著,到頭來,父母孩子兩頭累。
問題千千萬,一千個家庭,就會有一千種麻煩,林林總總,也不能一文盡述。最近爆出新聞——陪孩子寫作業到五年級,母親心梗進醫院,心臟搭橋。新聞可能只是個案,可是評論中,大部分的家長評論討論到孩子學習的現狀,看起來就有些不容樂觀。
那我們應該怎么去努力培養孩子呢?從公立學校帶過班主任,現在又在輔導機構任教的經歷出發,給出一些比較中肯的意見:
1、家長要向學校老師放權,并且劃分好家、校權責。
學校教育一般以知識教育為主、家庭教育一般以習慣教育為主,知識教育為輔,會比較好。在學校,老師會根據教材,對知識進行系統地教授。
一天多門課的任務量以及和全班同學在一起,注定讓孩子的個人習慣無法獨立養成,因為破碎的時間和大量的干擾,那么課后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便成了孩子培養習慣的關鍵,可以給他獨立的時間,從幫助他安排時間,安排學習,安排生活,到獨立自主安排學習、生活。畢竟在家的時間占據了孩子大部分的生活。
把在校期間的教育權力,全部交到老師手上,是比較可行的,當下,面對教育局的上層壓力,以及來自部分家長和社會的校外壓力,讓老師不怎么敢管學生,只要學生不影響了班級的運轉,也就不會有太多的苛求。放權是對家庭教育的一個延續,不會讓孩子覺得在家管得嚴格了可以去學校放松放松。家庭也是學校教育的延續,家不是逃避學習的港灣。
大概學校老師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老師,只要為了孩子好,你怎么管都可以”。一般聽了這樣的話,老師基本上都會對孩子比較上心。
有效的溝通是必要的,這是聯接家校的橋梁。
2、請“微笑”地祭出教育的“大棒”。
首先要明確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讓孩子無法割舍的親情紐帶。不會因為我們的嚴厲、嚴格,而造成他們的心靈創傷。心靈創傷的造成,多是愛的缺位。愛是永恒的,不用擔心“今天我愛孩子了嗎?”
等到管不住時,突如其來的嚴厲與嚴格,只會讓孩子覺得陌生,他們會在心理下一個定義:嗯,爸爸/媽媽有毛病啊。家長也會覺得自己人格分裂。
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也要有底線。要微笑地鼓勵他們前進、探索。也要絕對遏制他們的懶惰與拖拉。
孩子都是愛玩耍的,要讓他們從一開始就要知道,玩耍與學習是生活的兩個部分,無論哪一個,都要高效、有序地開展。
“大棒”是懲罰,懲罰的是錯誤的行為,而不是主體,所以不能因為孩子小,就舍不得,無所謂,沒必要。恰恰想到,一次嚴厲的懲罰,會讓孩子記憶深刻,一旦他懂事后回想起來,就將成為一生的財富。不要怕和孩子講道理,明確地指出錯誤,及時地懲罰,是高效的方法。
記住: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是針對行為,而不是主體。心智不健全的孩子,需要明確、及時的表揚與批評。
3、耐心點,孩子也是在長大的。
別著急,家長,其實你眼里不大點的孩子,也是在長大的。可能是因為相處的很密切,孩子的很多細節都被看在眼里,時間久了,容易對孩子鉆牛角尖。其實,家庭是個正常的家庭。父母都是正常的父母,孩子也是正常的孩子,有時候只是因為我們的一點心急,孩子便成了不正常的孩子。
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成長。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他本身也在跟著經歷的增多而長大,有時候只是:孩子的成長與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不相符而已。拔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可是,又有幾個人真的去反思了自己。
別著急,多和孩子溝通,去發現:今天孩子有學會了什么?跟著孩子一起長大,而不是推著他亂跑。
教育方法其實無分好壞,只是對于不同的孩子適用的方法不同罷了,但無論怎么不同,孩子的習慣養成,都是最必要的基礎。
教孩子不難,用愛去教育,因為愛去呵護,也是因為愛,才要狠狠心,“修剪”一下枯枝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