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寒冷,今天弄碗湯補一補。
大人可喝羊肉湯,小孩子順帶著做碗淮山排骨湯好了。
淮山排骨湯簡單,一小段淮山墊底,五塊豬肉小排一放,再加一個紅棗,一小片姜,齊活。
羊肉湯就不一樣了,得放些香料,不然膻味熏人,香味出不來。
這里面的香料有十幾種,看官如果有空就自己數數看(羊肉上帶顏色的部分不是炒焦了,而是我倒進去的秘制香料粉):
自己懂得配制料包當然好,但我怕麻煩,直接買了我家鄉出產的料包,這里頭是配好的香料,一包可以煮3-7斤羊肉,但我今天只煮半斤,就每樣放一點,自己斟酌著把握了。
這是羊肉湯在電燉鍋中燉了三個小時后的成品:
湯頭清爽,肉味香濃,有羊味無膻味。此外我不太愛吃煮爛了的羊肉,就這樣稍帶嚼勁剛剛好。
出鍋時放鹽調味,按個人口味增減,食后吮指。我家先生實在吃太飽,最后剩點碗底湯水也要放冰箱冷藏待食。但是我并不建議大家這樣做,還是現做現吃的好,既不浪費又營養健康。
忘了說,羊肉和排骨燉制之前,都需冷水入鍋飛水,我是排骨加料酒飛,羊肉加35°白酒飛,效果不錯。
細心的讀者不知道會不會發現,我的香料里有張樹葉?
關于這個樹葉,我也有個好玩的故事:
當年我上大學,食堂邊上有棵很有感覺的大樹,枝繁葉茂,我常常懷疑它是主動把樹枝伸進食堂二樓里面去的——食堂大師傅做的菜很香,而我總能在最好吃的菜里發現樹葉。
有天我實在忍不住了,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我家在本地的同學,我的同學聽完,哈哈大笑:“這是什么樹葉?!這是一種香料,我們本地人常常用來做菜調味,去腥除膻提味,我們都用不著味精!這種香料的名字叫——香葉!”
到底是什么樹的葉子配得上“香葉”的稱號?我帶著疑惑,查了百度,百度是這樣說的——香葉,亦名月桂葉,為樟科植物月桂的干燥莖葉,是一種調味料。
我恍然大悟。盡管我家也常用香料,這種香料用得卻也少。但從我的家鄉,越往南,香料品種使用越豐富。由此鹽與醬油的應用漸少,食物的味道不但不減,反而使其本身的層次變得更加豐富生動。
在各種香料的合理使用之下,菜肴里各種香味互相配合,最終變為食物最扎實的香本位。北方有句俗語“鹽不到油不香”,然而在這里,這句話完全沒有生存的根基。這種與其他地區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也更加適合想要追求健康生活的現代人。
另外,我再說一個這碗羊肉湯里很重要的香料:桂皮。雖然在我的照片里看不清楚,但是缺之不可,用得太多也不行。我這碗湯放兩個拇指蓋大小就行。我曾經看過一碗北方家常牛肉湯,桂皮直接放了一大截,出來的味道只能用可怕來形容。且因桂皮含有黃樟素,這種黃樟素屬于致癌物的一種,在給小孩子吃的菜里還是不要放為好。
我曾經去過桂皮的產地,那里山高路陡,只是路況不錯,盤山的水泥公路一直通向山頂,景色壯美。當時我和朋友們斗膽闖進了大山最高處的一個村公所,燦爛的陽光下,村公所開放了它的操場,村民們鋪了一地褐色的玉桂樹皮,整整齊齊地排隊做著日光浴。陣陣春風吹過,已經被曬得卷起的樹皮微微晃動,就像滿地的書卷,正被陽光頁頁翻讀。這時的空氣中滿是香味,讓人忍不住想要食指大動。
中午,村中人肩挑背扛,從水源處把水弄進村公所的廚房,宰雞煮肉,熱情招呼我們吃飯。其實這頓飯并非為我們而燒,只是我們有幸過來,見者有份,蹭了頓美食。飯前,其實是有幾戶人家有些矛盾,正在村公所接受調解,但是飯點一到,大家就暫放矛盾一起燒飯聚餐;飯點一過,辯論繼續,調解也照常進行。
這次旅程結束之后,我常常想,美食究竟是什么?也許,不管煮制過程如何,最后都只是回歸它的本真作用——填飽肚子。肚子一填飽,人心易彌合。
今日寫得也不少了,日日更文很耗力氣。關于湯里其他香料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話,您可以看看下面這個來自廣西科技館的鏈接,有配圖美文,香氣撲鼻,值得欣賞:
廣西——中國的天然植物香料庫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A3NzMzOQ%3D%3D&idx=2&mid=2650193915&sn=118fda523b4c03a2ba1cf34e24dd7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