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創投行業談論失敗幾乎已經變成了一個禁忌。投資人口中講述的永遠是成功案例,個個都有十倍、二十倍的回報,令人對投資人的智慧和眼光佩服的五體投地。
這樣的趨勢已經發展到,很多風險投資者甚至是天使投資者,開始宣稱自己有百發百中的神技。
“我們的風格是不接受本金損失,每個項目都要成功。”某主投醫療健康的VC機構合伙人說。
“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失敗的項目。”某主投互聯網的VC機構合伙人說。
這已經違背了所有公認的風險投資定律,這不是投資,而是魔法了。所謂風險投資重點在“風險”二字,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異數,以至于有“二八定律”之說。只有20%的項目能夠成功,或者20%的項目賺取了80%的回報,這兩種解釋都清楚的表明,成功應該是少數。
問題出在哪里?難道是“二八定律”在中國已經失效了?亦或有更合理的解釋:投資人要么在撒謊,要么隱瞞、略去了一些關鍵事實。
好在,不知從何時起,“融了資必須把新聞稿發遍網絡”的風氣開始流行于創投圈。傳統上VC是一個非常封閉的行業,對于其投資組合、回報外界知之甚少。而現在由于種種原因,VC機構更樂意拋頭露面了,這讓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查到更多信息。因此,做一些簡單的分析成為可能。
經緯、紅杉、IDG投過什么項目?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一個個考察VC們所投的項目,看它們是否真的全部成功。以下是三家投資機構2010投資B輪及以前的項目的統計:
(簡書不能插入表格,略去)
以上數據來自IT桔子,這里必須聲明,數據很可能不完整,這里收錄的項目應該只是各機構所投項目的一部分,并且融資額也很可能夸大不少。另外創投也有大小年之分,這里只選取2010年的項目為樣本,可能會造成一定偏差。總之,樣本是非常粗糙的,對以下的分析結論還請看官帶著批判的眼光來看,筆者無力保證其準確可靠。
選取的這三家都是國內頂級的VC機構,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之所以選擇2010年,是因為早期投資的回報周期通常較長,選取的時點越早分析越有效。之所以不選擇2009年或更早的年份,是因為那時的數據量實在太少。2010年距今已經6年時間,即便是對早期投資來說也是不短的時間,勉強夠用。
IPO稀少 真相很殘酷
一眼看去,二八定律成不成立,取決于“成功”怎么來定義。
首先,我們以投資人最愛談的IPO為標準。6年過去了,三家機構2010年投資的29個創業項目中,只有2個已經IPO,是紅杉資本中國投資的光環新網和快樂購。IPO項目占投資項目總數的4%,可以說是少的可憐。
并且,仔細考察快樂購項目,雖然輪次是A輪,但實際上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創業投資。快樂購是湖南廣電旗下的電視購物公司,紅杉資本中國投資于快樂購時只是跟投,領投方弘毅投資、另一跟投方中信產業資本均是知名PE機構,投資規模達3.3億元人民幣,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這都應該是一例PE投資。
當然,IPO的標準是很高的,除了IPO,被并購也能獲得良好的回報。尤其是這些年,IPO越來越少,并購越來越多。因此把“成功”的標準放寬到并購也是合理的。
在29個項目中,有5個項目被并購。其中IDG投資的嘀嗒團,雖然結局是并購,其實跟失敗相去不遠。嘀嗒團是當年團購行業火熱的“千團大戰”的出局者,后被手機優惠券服務商維絡城(同樣是千團大戰的敗者)收購,屬于“弱弱聯合”。收購后一年不到嘀嗒團就徹底關閉了。可以想像,在這樣的“并購”中,IDG作為投資方是不會有像樣的回報的,如果沒有虧損的話。
So,IPO+并購的項目總共有6個,占比約為20%,符合二八定律。
需要注意的是,剩下的大量既沒有被收購也沒有IPO的項目大部分還在經營中。其中不少還獲得了后續融資,也有少數幾個出現了后續融資額下降的情況,但是并不能判定它們就是失敗的。可以確認失敗的項目只有一個,那就是IDG投資的大旗網,已經在2015年7月正式宣布關閉。
經緯中國創始合伙人張穎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至今投資項目數量為300多家,而其中只有將近20家不成功,整體投資死亡率不到10%。紅杉資本中國創始合伙人沈南鵬也有非常類似的話——紅杉投資失敗率不到10%。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比較實誠,他多次說二八定律不可突破。聽起來幾位大佬的話有矛盾之處,其實不然,他們說的都是對的。看到這里我們可以理解了,“死亡”、“失敗”的對應詞并不一定就是“成功”。
本文開頭提到,早期投資的周期很長,超過6年時間才退出的案例比比皆是。今日資本2007年投資京東商城,2014年京東商城才登陸納斯達克。紅杉資本中國2010年投資的美團,現在雖然已經很成功,但仍然深陷燒錢大戰。在一個企業的成長歷程中可能發生各種變數,成敗轉換極富戲劇性。例如被迫關閉的大旗網,原本是IDG的明星項目,其關閉引人唏噓。
極長的投資周期讓評估一個VC機構的業績變得非常困難。優秀的VC為何優秀?騙子VC有沒有騙人?這些問題很不容易回答。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很多LP選擇GP不是看業績而是看知名度。各類擅長PR而不是投資的VC機構大行其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扯遠了,回到這三家VC投資的這29個項目,我們已經看到其中大多數既沒有成功,也不算失敗,而是仍在管理中。這些公司不是公眾公司,其經營狀況只有股東知、高管知,外人很難了解。它們是裝在薛定諤的箱子里的貓,在揭開蓋子之前既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既是成功的也是失敗,一切取決于說話的人怎樣去表述。
這里羅列一些數據,不做評論。在剩下的狀況不明確的項目中,72%的項目拿到了下一輪融資,32%拿到了再下一輪融資,40%的項目在2013年及以后有融資經歷。原始數據依然是來自IT桔子,再次聲明,數據可能不完整,筆者不對準確性負責。
IPO一定很美?上百的回報是真的嗎?
那么,鳳毛麟角的IPO項目到底為投資者帶來了多少收益?好在公司IPO必須依法做詳細的信息披露,可以細細的扒一扒。
據光環新網2014年IPO時發布的招股意向書,紅杉在2010年12月以每股7.27元,也就是投后3.33億的估值,向光環新網投資了5000萬元人民幣,占股15%。不知為何,在IT桔子收錄的數據中,5000萬元人民幣變成了數千萬美金,當然這并不是關鍵。
光環新網成功IPO后,首日收盤價為55元,此后連續漲停漲到100元左右,這樣的價位保持了一年多,直到鎖定期結束。作為一個IPO的項目,紅杉資本中國拿到的回報是相當豐厚的,如果以55元計,這筆投資回報7.5倍。如果以100元的價格計,這筆投資的回報也不過14倍。要知道從紅杉資本中國投資光環新網,到光環新網IPO,中間經歷了三年多的時間,這樣的收益率相當可觀了。
查閱光環新網IPO時的新聞報道,這家第三方電信運營商可以說是質疑纏身,其盲目擴張導致應收賬款大幅增長,研發費用涉嫌造假等等問題被揪出。當然,這不妨礙它上市“圈錢”。
這三家VC無疑都屬國內頂級之列,但細數2010年這一年的投資案例,不能說差,至少其觀感與媒體通常渲染的景象千差萬別。VC行業不是霍格沃茨,投資也要遵守基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