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作者
亞瑟·克拉克,世界現代科幻三巨頭之一,具有深厚的數學和物理專業背景,在科幻領域分別拿到三個雨果獎和三個星云獎, 1986年被美國科幻作家協會授予終生成就獎,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幻大師和太空預言家。
關于本書
《太空漫游》是克拉克的代表作,這本書是《太空漫游》四部曲的第一部,情節跨度從幾百萬年前的非洲一直到2001年的月球和2003年的土星,出版后就成為科幻小說界的圣經。同名電影上映后,成為科幻電影的鼻祖。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人類文明受到一個神秘的高級文明的指引,一步一步從蒙昧走向開化,直到登上月球,又被引向土星。在人類駛向土星的過程中,人工智能與人類展開了智力上的交鋒。最后,化險為夷的人類宇航員順利抵達土衛八,終于解開了這個神秘文明的身世,而他自己也從此變身超級人類,成為了連接人類和高級文明之間的信使。?
一、為什么要看這本書
有兩個理由:第一是作者牛,克拉克的作品是科幻圈最硬的小說,科學性極強。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說: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對亞瑟·克拉克拙劣的模仿。第二,《太空漫游》是克拉克的代表作,是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科幻經典。
《太空漫游》四部曲講了一個廣闊宇宙格局下的故事,人類在接近銀河系最核心秘密的同時,也將自己帶入了深淵。這本書是小說的第一部,講的是人類和神秘文明第一次發生接觸的故事。
二、有人看著我們長大
小說的前五分之一的篇幅,講了在非洲草原上,男性類人猿望月如何在饑餓中掙扎著生存,如何學會了使用工具,又是如何帶領族人橫掃整個草原、征服四方。這一群類人猿就是人類的祖先,而他們從普通哺乳動物轉變成智慧生物的關鍵性動作——使用工具,不是緩慢進化,是一塊神秘的石碑瞬間賦予的。再后來,望月這一支族人用了幾百萬年的時間,走出了非洲,變成了今天的你和我,而這塊石碑,將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一個圖騰。
三、月球上的石碑
時間轉到了2001年。在小說設定中,人類科技水平遠超現實中的2001年,在月球、火星都建立了基地,也由此探測出了月球上磁場的異常,從而發現了第二塊石碑。只不過這一次,面對石碑的不再是懵懂的類人猿,而是發展出文明的人類,通過宇宙的通用語言數學,人類很快就從切割精度上,感受到了這塊石碑的不凡背景:石碑來自一個強勢的高級文明。石碑發出信號,指示人類走向土星的第八顆衛星,人類也感受到了神秘的召喚,于是用了兩年時間做準備,制造了“發現號”飛船,向土衛八進發。
四、哈爾的反叛
由 NASA 制造的“發現號”飛船一共承載了兩名清醒的宇航員、三名休眠狀態的宇航員和一個叫做哈爾9000的人工智能機器人。為了讓宇航員安心工作,NASA 沒有對人類宇航員公開這次飛行的真實目的,只有哈爾了解圍繞石碑開展的計劃實情。在飛行途中為了保全自身,已經覺醒出獨立意識的機器人哈爾就發起了一場叛變。最終,哈爾的叛變沒有成功,人類宇航員除了鮑曼以外全部犧牲,NASA也向鮑曼坦白了飛行任務的真正目的。孤獨的鮑曼決定勇敢前行,獨自一人駕駛“發現號”,繼續向土衛八飛去。
五、鮑曼進入石碑
進入土衛八軌道后,鮑曼發現了第三塊石碑。為了找到真相,鮑曼就從“發現號”上出來,駕駛一艘小飛船向石碑靠近,沒想到飛到石碑正上方的時候,一下被石碑吸了進去。在進入石碑的一瞬間,他留給地球上的一句話:“我的老天爺——這全是星星。”然后跟地球就徹底中斷了通訊,本書也進入了尾聲。鮑曼在進入石碑之后看到了一個布滿星星的夜空,然后說出了上面那句話,接著就進入了一種半夢半醒的狀態,直到最后清醒過來,他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超級人類,知曉了包括石碑在內的,一切。
金句
1. 有一天,望月帶領著部落,站在非洲草原上,躊躇滿志,目視遠方,真覺得自己什么都行了。這一點和現在的人類感覺也很像。
2. 克拉克的這種寫作手法,可以叫“用想象來填補未知的過程”,這個寫作手法是科幻小說家慣用的,就是在兩個人類已知的事實之間,用絢麗的想象力建一座橋,把兩個真實的已知,完美地串起來。
3. 所以,在宇宙里文明如果相遇了,打招呼的方式,就是向對方發出一個數學上有意義的信息,這就是一種智慧聲明。
4. 生活里,如果一個人說話措辭非常精準,對時間把握很準,交出來的東西精度極高,那建議你高看這個人,高看這樣的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