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瑩千
? ? ? ? 交際能力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有人說,現在的孩子被長輩包圍,生活在鋼筋水泥的高樓里,圈子狹小,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與其他孩子相處,患有社交缺失癥。這直接導致有的孩子到了成年,還視交際如險灘,遲遲不敢把腳步邁出去。而新的研究表明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其日后的學業和職場發展有直接的關系。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從小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真的應該提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日程。
石家莊地鐵開通第一天,帶著兩個兒子去體驗。
我們很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在地鐵上,我發現孩子多了跟陌生人交流的機會。
他們主動和小朋友分享自己新買的玩具,主動給老人讓座。
主動跟帶孩子的媽媽聊天:你家女兒多大了?長了幾顆牙了?什么時候上幼兒園?
忍不住感嘆:兩個兒子的社交能力真強!
孩子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不但能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游刃有余,也能讓他成長的道路走的更順。
社交能力是一項讓孩子受益終身的能力。這種能力作為家長需要從小的時候就培養,有意識地去教導孩子。
根據最新的研究發現,在幼兒園里更愿意與他人分享、合作、樂于助人的孩子,20年后比起社交能力較薄弱的孩子更有可能獲得大學文憑,并且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而且善于與他人交流的孩子,不太會有濫用藥物的行為,更不會觸犯法律。
為了完成這份報告,研究者們在20年間跟蹤調查了將近800名學生,給所有人提出了一條建議:讓孩子在小時候掌握一些社會交流的技巧,對成年后的成功能起到了非同凡響的作用。
我家是怎么做的?
1.選擇幼兒園很重要
兒子馬上幼兒園畢業,記得當初在選擇幼兒園的時候,我很猶豫,有一位老師給我一個提醒,很受益。
這位老師說:“盡量選擇孩子少的幼兒園。一個班里孩子少,每個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以及跟老師接觸的機會就會多,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學習到的與老師交往的經驗就會多。上了小學孩子就不會畏懼和老師打交道。”
這段話很觸動我,因為我上小學的時候,就特別害怕見到老師,幾乎不跟老師打交道,而我們班那些經常跟老師在一起的孩子得到了更多的機會,比如說安排個小班長之類的職位。
同心上的幼兒園,十幾個孩子,三位老師。三年過程中,孩子跟老師充分地接觸。記得有一次,我去接同心,心心拉著老師的手,對老師說:老師,你看,我媽媽比你溫柔吧。老師說:是啊,你媽媽比我溫柔。
這個對話,讓我開心的不是孩子夸了我,而是這個對話背后看得出的是孩子和老師之間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及老師對孩子的接納和友好。
2.帶著孩子到人群中去
我喜歡玩兒,到處玩兒。于是,我帶著同心去到處玩兒。
一歲七個月之前,我是全職媽媽,全心全意陪伴我的兩個兒子。吃完早飯就帶著出去玩兒,吃午飯才回來,睡醒接著去玩兒。去商場,去超市,去公園,還給他們辦了各種各樣游樂場的卡,我家周邊的以及坐一趟公交車能到的地方都去遍了。
我工作之后,下了班或者是放假了,就會把他們領出去,體驗生活。同心爸爸也愛玩兒,我們帶著孩子已經把周邊的景區都去遍了,還出了一趟國。17年,我又開始帶著同心到全國玩兒,上半年我們去了五個城市。經常關注我朋友圈的朋友會發現,我帶著孩子經常有五花八門的玩法。有人留言:你不用上班嗎?看你每天帶著孩子玩兒。我回復:事業與家庭,一個不能少,這叫人生平衡。
有些媽媽是宅媽,喜歡帶著孩子在家里呆著,認認字,背背詩。有些媽媽覺得孩子還小,帶出去太麻煩,容易生病,長大了再去見世面。
現在講家長課堂,我才真正領悟到孩子成長的秘密。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孩子最初對這個世界的原認知,都是在7歲之前建立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在上小學之前給孩子盡可能多的生命體驗。
我帶著同心去餐廳吃飯,需要餐巾紙,茶水或者多一份的番茄醬,我會讓他們自己去找服務員。一開始他們不敢去,我從沒有埋怨過他們膽小。我會帶著他們一起去,并且用他們的口氣對服務員說:“阿姨,可以再給我一袋番茄醬嗎?”,每次服務員都會很友好的拿給我,我會示意給了孩子,服務員就會微笑著遞給他倆。時間久了,他倆發現要個東西也沒什么可怕的,后來就自己去要。
現在只要出門,遇到很多事情都是他們自己找相關人員搞定。
比方說五一去平遙古城玩兒,我們找好了住的地方,是個農家特色院,發現電視機是壞的,水龍頭是壞的,還沒有蚊香片。同同心心主動說,他們負責搞定。于是,一趟又一趟地找服務員,一遍又一遍打電話。整個過程,我和爸爸什么都不用管,連謝謝都不用說。因為弄好后,他們會主動道謝。
實際上,同心還不到6歲。
在我的家長課堂中,我經常對家長講:媽媽懶一點,孩子強一點。
3.帶著孩子到工作中去
我喜歡帶著孩子到我的工作中來,讓他們看看媽媽每天在做什么。
帶著孩子去上班?不耽誤工作嗎?
我會權衡什么時候他們在身邊會打擾工作,什么時候不打擾。
帶著孩子去工作?老板愿意嗎?
以前打工的時候,我會選擇在下班后,帶著孩子來體驗一下。現在,我就是老板。
孩子表現不好,好沒面子哦,怎么辦?
按說,這點我應該比誰都忌諱,因為我就是親子導師,天天在給家長講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我的孩子不好,豈不是更沒面子?
起初,基于這一點,我很少帶著同心到我的家長和同事面前。
有一次,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我改變了想法。
我的一位朋友過生日,我帶著同心去祝賀。期間,同心非常不“乖”,吵鬧著要走,很沒禮貌,不顧及一屋子人,耍脾氣,哭鬧。無奈,我只好帶著同心走人,朋友把我送到電梯口,對我的兩個兒子說:“你們的媽媽可是親子導師,專門教別人如何帶孩子的呦,你們這么哭鬧,你媽多沒面子。” ?這句話里帶著嘲笑。
當時,我真的想找個地縫鉆下去。
回家之后,我思考了很久。
也許,你會覺得,我下次再也不會帶著孩子出去了。
NO,正是因為這樣,我更要帶著孩子多出去!
如果不帶著來這種場合,我還不知道我孩子是這種呈現,我在臺上講得那些理論,會更加的空泛。
在卓越父母研究院,我有了一個信念:面對所有的問題和困難,每個問題和困難都有三種以上的解決方案。
這件事里掩藏著上天給我的巨大的禮物------我開始思考,作為一名親子導師如何知行合一,如何做到我說我做的我做我說的。
后來,我帶著同心頻繁地來到我的工作當中,只要石家莊開父母專業課,我都會帶著他們來,研究院開內訓,我也會帶著他們長途跋涉地去參加。這個過程中同心認識很多家長,老師,還有很多教育行業的大咖。他們仍然會有很多方面,在成人的標準里“表現”很不好,每次的“不好”不僅沒有傷害我們的親子關系,反而成了我們進步的階梯。
每次帶同心到公共場合回來后,我們都會開總結會,哪里做的好,哪里可以做的更好。
這個部分我會單獨再寫一篇文章來記錄。
這兩張圖片是同同心心快五歲的時候,帶著他們一起去我們的學生訓練營。我帶著學生們到景區給陌生人演講說夢想,要簽名。他倆看到哥哥姐姐都這樣做,也要了紙和筆,找人要簽名。
“叔叔,我的夢想是得到一個遙控飛機,你支持我的夢想嗎?如果支持,給我簽名作見證。” 同心的原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