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愛玩各種三國題材的游戲,但從來沒有真正讀完過這本書,但現在終于把三國通讀了一遍。《三國演義》不愧名列中國的四大名著,堪稱深者看深淺者看淺的一本書,既有出門就打斬于馬下的酣暢淋漓,又有運籌帷幄揣測人心的云詭波譎,兼具趣味與深度。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亂世之中手中沒有足夠的武裝,哪怕是皇帝公卿也無法保障自己的安全,只能受制于人被視為掌中玩物而已。有槍便是草頭王,亂世之中大將與士兵就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吧,有了割據武裝與地盤才是王道,比如手下有將有兵有地的曹孟德總是要脫穎而出成就事業的。
曹操力行法家之事,自己制定的不準踏入麥田的命令,當自己違反時會割發代首來保證軍紀的令行禁止。即將斷糧之時,他用分發糧食的小吏的人頭來撫慰軍心,體現了一代梟雄的本色與手段。遭遇失敗后,先祭奠愛將后祭奠家人,更是為自己贏得了手下的忠誠。曹操的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做人做事都有著自己的方法。也難怪郭嘉會提出曹操袁紹的十勝十敗之論,真的是一語中的。
反觀袁紹,有那么多的謀士卻聽不進去意見,而且手下人又不合,全都勾心斗角,不能夠勁往一處使,相互掣肘唯恐他人立了大功,這樣的一個集團又怎能不會最終覆滅呢?
再強的個人單打獨斗也終不濟事。呂布的覆滅可以說是自己不聽忠臣勸諫,對手下沒有進行好管理的結果,自己的本事再大沒有人望也無法成就事業,還是要親善待人群策群力方能有所成。
書中著筆墨刻畫的最豐滿的一個形象當屬關羽關云長了。關公真的是義薄云天啊,斬顏良誅文丑封金掛印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不為利益所動,一心要重回舊主身邊。難怪千年以來關羽能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尊敬,這種忠義也成為了我們民族性格的一部分。
赤壁之戰中兵強馬壯的曹操的失敗有很多自身的因素,統一了北方的他開始自負,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謀士反對連環船),也不再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了(殺蔡瑁張允),失敗的苗頭早已于平日之中埋下。在赤壁之戰的部分中,真的是太過于神化諸葛亮了,讓我反而覺得這種形象有點惡心,難怪周瑜想要殺了他,聰明之中卻帶著幾分輕佻,也難怪魯迅先生評價“狀諸葛而近妖”。諸葛亮奪了荊州的行為實在是太無恥了,不講信義,愧對盟友,頗覺面目可憎,不知道這是絲毫不講道義的小聰明還是真正適應亂世的大智慧,唉!
也對周公瑾的去世嘆息一聲,英雄也要經受的住挫折的磨煉啊,少年成名未嘗失敗如此來看也并非一件好事,肚量真的是挫折與委屈撐起來的,公瑾若是痛定思痛,卷土重來,又怎會落后孔明太多呢?
所謂以仁義行天下的劉備取西川之時扭扭捏捏最后還是痛下了狠手,決定不再遮掩拿下這片土地。劉璋被劉備奪了西川的確是有一定原因的,劉璋聽不進屬下的忠言意見,一意孤行做出了錯誤的決定。他又沒有足夠的能力與魅力駕馭手下的人才,那么多的文臣武將俘虜之后就被劉備招降了,不也證明劉璋的馭下之道真的存在很多問題。入蜀之后的劉備手下人才濟濟,梟雄終于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在西部地區干出了一番功業,甚至使曹操大受打擊。
鼎立之后,魏蜀吳三家麾下的文臣武將都沒有那么的團結,相關之間都有一些恩怨與自己的小心思,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大目標的完成,于禁恐怕龐德立下不世之功費盡心機加以阻攔便是這種心思最明顯與惡化的體現了。
關公威震華夏之后轉眼就敗走麥城,起起落落實在是太快了,看了他與徐晃的對話,曾經的青年戰將鬢發已斑白,實在是太悲涼了,在此摘錄一下,“自別君侯,倏忽數載,不想君侯須發已蒼白矣!憶昔壯年相從,多蒙教誨,感謝不忘。今君侯英風震于華夏,使故人聞之,不勝嘆羨!茲幸得一見,深慰渴懷。”其余名將也頗多英雄遲暮的蒼涼之感,張飛被小人暗殺,甘寧帶病出征被番將所傷,甘寧、黃忠、張遼、徐晃年邁之時從戰場上受傷,然后馬革裹尸,令人深感悲壯,不許英雄見白頭吧。
后期打仗真的成為了一件很程式化的事情,如何的使用計策如何的排兵布陣都成了固定的套路,再也沒有前半本時候那種大戰的精彩了。三國的人才凋零也使后期愈加無趣了,沒有那種能力挽狂瀾的名將,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魏蜀兩國現在的武將段位實在是太低了。也搞不懂諸葛亮的錦囊妙計到底是圖什么,非得等事到節骨眼上才能打開,既然你明明知道事情一定會發生,為什么不直接下好命令呢,非要多此一舉故作高深么,沒有給蜀國培養出優秀的后備力量與他這些做法也大有關系。還有作為一個丞相與統帥竟然事事親力親為,從不給與手下發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既讓自己勞累早死,又沒有提升手下的技能反而讓他們有依賴感,真的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領導。
貪圖享樂的后主劉禪在兵臨城下但還有蜀軍在外之時卻出城投降,雖然王位已失但保住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在洛陽時樂不思蜀的表現也算是一種大智慧吧沒有威脅的他得以善終,若真像手下所說請求回成都怕是早已身首異處了。鐘會鄧艾二人在立下大功之后都膨脹異常,在滅蜀之后都想攫取更大的利益,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反而落得悲慘下場。果然有了巨大的成就之后給人自信的同時,也更加容易令人膨脹,“天欲令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吧。二人之間的不和諧也是他們最終都失敗的原因吧,做事不能互助反而掣肘,當然這可能這是司馬昭用他倆的一個原因吧。
最后三家統一歸于晉,數十年的分裂局面終于結束了,但這一定是一個美好的結局么?晉朝之后帶來的又是什么,“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選官制度,政治上的黑暗,八王之亂游牧民族入侵人民生靈涂炭,或許統一之后并未進入一個盛世,愈發使三國這一時代更顯悲涼吧。